在稀土行业纵向延伸
上海证券报:中国钢研与山东微山签署的稀土项目合作协议目前进展到什么程度?
才让:4月20日,中国钢研与微山县政府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20亿元的稀土项目合作意向书。目前我们仍在探讨具体的合作方式,微山政府希望和我们进行下游产业链的合作,他们提供资源,我们提供技术。当然,也不排除收购入股稀土矿的可能。但这个项目目前还在洽谈,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过去,中国钢研并不直接涉足稀土,我们只是用稀土。与稀土矿企业的合作,主要是为了保证稀土的平稳供应。稀土资源是我们集团公司重要的战略资源,集团旗下安泰科技、功能材料研究所等下属公司均有产品依赖稀土原料。
在稀土应用方面,目前集团大约有近3000吨的钕铁硼(稀土永磁)产能规模。除此之外,集团还在进行一些新型材料的开发研究,包括稀土在钢中的应用。作为稀土的使用企业,我们十分关注稀土资源的平稳、安全供给,以及合理的供给价格。
我们并没有打算大规模进军整个稀土行业,因为这不是我们的强项。
上海证券报:未来中国钢研在稀土产业方面有什么样的战略布局?
才让:我们在稀土功能材料研发方面比较有优势,在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制备技术和实验设备、检测设备等方面都是国内领先的。
在稀土永磁材料研究方面,我们集团是国内最早启动并取得成果的。但早期市场化程度不够。现在,随着集团企业化,我们在稀土永磁产业方面也要进一步拓展。
“十二五”期间,我们集团将立足现有的稀土永磁产业,进行纵向延伸。过去我们只搞磁体,但现在,我们要把磁体加工成器件。过去我们并不采矿,只与包头、赣州的稀土采选、分离、冶炼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但这次跟山东微山合作,就是迈出了向产业链上游走的步伐。
前不久,国家出台《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与我们的战略考虑是一致的。过去国家对稀土很重视,但受限于地区利益和股东利益盘根错节的冲突与限制,稀土行业整合推进并不顺利。现在有了明确的政策条例,国家要求提高资源利用率,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积极推进收购兼并
上海证券报:最近中国钢研重组了吉林冶金设计院,这对于集团来说有什么战略意义?
才让:收购吉林冶金设计院对我们意义挺大。因为除了自主产业以外,我们还要做成果转化,工艺技术要变成装备,变成生产线。但我们集团没有这种设计资质,而吉林冶金设计院拥有冶金、建筑、矿山三个甲级资质,非常难得。
另外,我们集团主要是工艺研究,我们有一批自动化方面的专家,但没有总体部署、总图布置、设计方面的专家,所以特别希望有一个规范的、有资质的设计院可以作为补充。收购完成后,资质问题解决了,物化过程中系统的方法和专业队伍也有了。
对于吉林冶金设计院来说,他们进行大的框架设计没有问题,但是新技术的掌握,新工艺的理解不如我们,因此两家可以做到优势互补。
上海证券报:我注意到集团“十二五”战略当中提到要加大资本运营力度,为什么有这一提法?
才让:过去我们的发展模式太单一。1995年我们集团转制成企业以后,先后建设了五个生产基地,从基础建设,到装备,再到生产线,都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十分有必要,这个过程让我们掌握了产业化的一系列经验,将产业化的道路踩实。
但道路踩实以后,单靠传统投资的发展模式就有些单一了,而且发展的速度也慢了一些。安泰科技、金自天正(12.98,0.09,0.70%)和钢研高纳(14.720,-0.01,-0.07%)三家公司的成功上市,让我们明白,技术加上资金可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们尝到了以乘数效应发展的甜头。
所以在“十二五”战略当中,我们决定走以自主发展和收购兼并并举的道路。从操作层面上来看,思路也有所变化,所以半年不到的时间,集团重组吉林冶金设计院,安泰科技重组了三英焊业。
过去我们是谨慎积极地推进兼并重组,现在是积极谨慎地推进。也就是说,原来要看准了才推进,不能踩空,因为那时候规模还小,经验也不足。现在规模逐渐扩大,也有了一定经验,可以积极推进。
现在,我们集团确定两条腿走路,资本运营力度要大,收购兼并要快。
上海证券报:下一步会如何推进兼并重组?三家上市公司是否会是重要平台?
才让:第一,我们认为,收购兼并的业务相关度非常关键,要符合战略意图。第二,整合一定要有相互的协同放大效应。第三,要有文化上的互补、融合性。第四,管理要到位,没有管理能力,只是输出资金也不行,兼并重组一定要输出管理、文化、技术和资金。最后一个要考虑的是风险承受能力,要做最坏的准备,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最佳的效果。
现在,根据我们集团的战略意图,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有意识地圈出一些目标,主动接触和积极争取。
集团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也是进行资本运营的良好平台。如果有好项目,可以通过上市公司控股、增资和融资。当然从业务板块上来讲,要适度相关。
“十二五”布局新兴产业
上海证券报:集团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重组进展如何?中国钢研作为一个科研院所,为什么可以保持独立,不被产业集团兼并,反而重组其他科研院所?
才让:按照国资委要求,两家去年有接触,但是最近没有接到进一步指示。至于下一步如何,还要看国资委的统一部署。
我们集团是由钢铁研究总院和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重组而来,之所以能保持独立,并兼并其他科研院所,与行业集中度和集团内在属性有关。
行业集中度方面,比如航空,一航、二航合并以后,就只剩一家了,为这家企业服务就等于为整个行业服务了。船舶也就两家,航天也是两家。
但冶金不一样,分散度非常高,就算河北钢铁(4.47,0.08,1.82%)在全国号称产能第一,在全国占比也不到6%。行业极为分散,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只服务一家企业。像我们这样的科研院,单交给一个企业,从过日子角度来讲,也不是不可以。但国家培育了这么一支精干的队伍,就为一家服务,那其他企业怎么办?即使满足了央企,大大小小的地方骨干企业怎么办?我们不仅服务于国企,也服务于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现在行业这么分散,所以我们进入哪一家好像都不现实。
从我们集团的内在属性来看,也不现实。我们集团的业务现在涉及四大领域,服务对象比较广,冶金行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第一是金属新材料,几乎与各个行业都相关,航空航天、兵器、船舶、交通运输、电子通讯等行业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第二,很多冶金的共性技术研发也都在我们集团,我们有一定的中立性。第三,在分析测试方面,我们现在的技术是全球顶级的,面对的也是全行业,进入到某一企业只能是应用其中的部分技术。四是自动控制、传动领域,每个企业都有自动控制部,也都很精专,但我们擅长的是共性的、先进的技术。
上海证券报:集团是如何规划“十二五”战略的,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如何布局?
才让:我们的目标是,“十二五”末,集团公司经济规模超过300亿元,利润总额20亿元,净利润超过1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较“十一五”实现翻两番。
在战略路径选择上,我们将做大做强金属新材料领域、冶金工艺技术、工程与装备领域和冶金分析测试领域,适当拓展,形成有限相关多元化、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业务布局。在增长方式上,从自我积累的投资新建为主转向投资新建与兼并重组并重。
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我们做的主要是金属新材料,特别是钢铁新材料。过去我们主要研究技术和一些关键的元器件;现在我们成了企业,要将材料成果变成产品,工艺技术形成装备,才能支持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方面,我们的计划也比较明确。
从使命上来看,作为中央所属科技型企业,要支持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行业层面来看,要引领冶金行业的技术进步,用新技术提升和改造冶金行业。
在集团层面,我们也试图在“十一五”产业发展基础上,确定十几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上游向稀土、钨钼、铁合金等适度渗透,下游向器件延展。
比如非晶带材,我们已经实现了短流程、紧凑的生产,接下去可以应用于电子、电力行业。比如在电力上,可以做配电变压器。发改委算过一笔账,如果把全国的配电变压器都换成非晶材料的,每年节约的电相当于两个三峡发电站的发电量。现在我们有4万吨生产非晶带材的产能,“十二五”期间能达到10万吨,如果做成铁芯、变压器,就有几十亿的产值。
第二个是钕铁硼(稀土永磁),在“十二五”期间随着研发投入加大,我们的产品门类会增加,同时会向下游的器件、组件发展。
第三个是钨钼产业,我们的产业规模比较大,原来主要是应用于特殊行业,现在民用市场也开发出来了。LED现在发展很快,对我们的产品需求也很大。目前我们相关的生产基地正在扩大规模,将寻求打通上下游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