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2011京津冀区域合作高端会议”在河北省廊坊市召开。
今年以来,“首都经济圈”进入国家战略,河北省也提出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主动对接北京。接下来的问题是,北京将如何接招。
本报记者从此次会议上了解到,北京反哺河北的实质性工作已经开始:河北燕郊与北京地铁6号线连接的M6线已经进入选线和方案论证的阶段。而此前一直制约三地区域合作的体制性问题的解决方法也被提上议事层面——与会的官员和学者均呼吁在国务院层面成立一个京津冀一体化的协调机构,比如在国家发改委设立首都经济圈办公室。
北京反哺开始
区域合作势必影响利益的重新分配。也正因为如此,北京市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动力并不足。即便是在大城市病集中爆发时,河北提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设想,北京的回应也不算积极。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将如何反哺?
在交通方面,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曾表示,京津冀将在城镇体系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等方面共建一张蓝图,共同调整。本报记者获悉,河北廊坊近日已被纳入北京市轨道交通规划,北京地铁M6线、轻轨L2线已为对接燕郊、廊坊做好了预留条件。
公路交通方面,京津冀也逐渐形成无障碍交通圈。京津之间有城际铁路,北京与河北之间的途经高铁也将在这两年逐步建成。据了解,北京市公交车已通达廊坊7个县(市、区),日发车2770个班次,并在去年年底开通了廊坊到首都机场的机场大巴。
人才交流方面,近日三地的人社部门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三地将实现专家与职称资格互认,并将建立相互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医疗保险制度衔接。
在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共享上,据了解,目前廊坊正在引进北京的人大附中和一家一流的健康机构。
在北京的产业外延方面,北京已经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是高端服务业为主,一些制造业企业将外延到北京周边地区。2008年奥运前夕,首都钢铁公司搬迁到唐山的曹妃甸,尽管是依靠行政手段,依然被认为拉开了北京产业转移的大幕。作为当时首钢搬迁的亲历者之一,时任唐山市委书记的赵勇将这一模式看做是京冀互动中产业优化升级的一个成功范例。
猜想:首都经济圈办公室
但北京的反哺依然“内外有别”。
在河北提出建设京东、京南、京北三座新城承接北京人口时,北京方面依然将重点放在了自己区域内的卫星城建设上。在交通方面,燕郊等地与北京的连接已从轻轨改为了城际铁路,而北京平谷区虽比燕郊距离北京更远,所规划的依然是轻轨。
这种“内外有别”背后依然是利益分配问题。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麟称,GDP考核、财权分配等问题是阻碍京津冀区域合作的深层次矛盾。“如何打破行政的藩篱,是最重要的问题。”
因此,河北省常务副省长赵勇建议:“在国务院这个层面能够形成一个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有一个专门办公室,协调三个地方政府,采取共同行动。”
早在1986年,环渤海地区就有一个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已改名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的组织,但这个由地方政府搭建的沟通平台,其协议不具约束性,很难真正解决行政藩篱所带来的难题。
韩国首尔发展研究院主席金尚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韩国的首都圈经济区此前也是这种地方政府之间自律协议似的沟通状态,但很快发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是应该在国家层面上解决。2009年,韩国设立首都圈广域经济发展委员会,三地市长(知事)担任共同委员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照比例承担相应的费用。这个委员会有强制执行的权利,此前由于财政或者各个地方矛盾而没有办法推进的事情此后得以推进。
此前,也曾有很多研究京津冀一体化的专家建议,应成立一个京津冀区域委员会,只是一直未能成行。如今河北省常务副省长赵勇的提议,再次引发了专家们的热议。
施祖麟表示,的确很有必要在国务院层面设立这样一个机构,因为区域之间的协调往往存在利益的重新分配,这种体制障碍必须解决。在区域发展协调机制方面,国家曾有东北办、西部办,也可以设个“首都经济圈办公室”。
施祖麟建议,不单是首都经济圈的城市群,全国各城市群都应该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最好由国务院副总理来负责,统一协调区域发展。“只有在国家发改委建立这样一个协调机构,才能够真正打破各种壁垒,让各种先进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起来。”赵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