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唐山市积极发展民生财政,让更多城乡百姓分享到科学发展的成果。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43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10488元上升到19515元。
财政向就业倾斜。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累计组建担保机构60家,筹集担保资金14亿元,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0亿元。为促进城镇居民就业,财政筹集补助资金1.5亿元,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万多个,安置就业困难群众5000多人,创业带动就业1.9万人,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为促进各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安排专项资金600万元,确保了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75%。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安排补助资金3500万元,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培训农民50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万人次。
财政向教育倾斜。财政累计投入20亿元,对16个县(市、区)220所农村中小学校的陈旧校舍进行了彻底改造,对1004所校舍进行了取暖设施改造,迁建、改扩建了一批新校园。财政安排资金6.3亿元,重点投入标准化学校建设,全市中小学多媒体普及率达到100%,远程教育覆盖率达到85%。财政每年增加投入1亿元,实施公办普通高中公助生免费政策,让10万多名高中生受益,使唐山成为全省首个公办小学至高中12年教育全部免费的城市。此外,全市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免杂费的人数由2005年的35%提高到2010年的74.2%。
财政向医疗倾斜。财政累计投入3.4亿元,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市街道覆盖率达到100%,受益人口146万人;全市193个乡镇卫生院和5278个村卫生室全部达到了国家和省级标准,“一乡一院、一村一室”的卫生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全市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现全覆盖,有135万名职工参加职工医疗保险,70万名城镇居民参加居民医疗保险,476万名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医疗保障标准大幅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由每人350元提高到每人400元,新农合筹资标准由每人100元提高到每人140元;报销比例乡镇卫生院由75%提高到80%,县级医院由60%提高到70%,市级医院由50%提高到60%。
财政向住房倾斜。为推进震后危旧平房改造工作,财政投入15.8亿元,对专用汽车制造厂片区、高各庄片区、荣华片区等8个市区震后危旧平房区进行了改造建设,累计开工建设安置住房570万平方米,使18738户居民住进了新房。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安排城镇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资金2.2亿元,开工建设廉租房11万平方米,使1.3万户困难家庭住上了廉租房。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安排引导资金1000万元,带动县级投入2亿元,建设新民居示范村100个,惠及农民4万户。
财政向养老倾斜。财政先后投入160亿元,推进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养老金标准。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均标准由2006年的751元提高到1379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逐步扩大,7个试点县(市、区)的130万名农民参加了保险,28万名农民直接领取了基本养老金。筹资86797万元用于17.9万名城乡低保对象的生活条件改善,城乡低保标准分别由每人225元/月、1000元/年提高到310元/月、1540元/年。
投入“三农”的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89.6亿元,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林牧渔业生产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等项目,以及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家电下乡等各项惠农政策。目前,该市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比例、资金额度、家电下乡申报补贴率和销售补贴率均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