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津,一南一北两大经济中心,两座个性气质迥异的城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两座物流重镇正在悄然经历着历史性变迁。如何重塑辉煌、开拓创新,如何后发赶超、不走老路,两座城市之中的钢铁物流人,开始不约而同陷入思考。
我们在梳理展望这两座城市钢铁物流过去、未来发展轨迹的同时,发现他们正划出令人惊叹的交叉线——未来钢铁物流业的发展,不仅仅要依靠基础建设投资带动,更要提升行业软实力。
这是共识,也是方向。
上海:跨越20年之痒
7月的上海滩,热气扑面。
浦西的土地曾演绎过上万周宁人弄潮钢贸圈的往事,而隔江相望的浦东一座座摩天高楼,曾托起无数钢贸物流企业的梦想。如今这里似乎静了下来。
杨爱国10多年前从温州来此创办钢贸企业。如今,他面对记者感叹道,近年来上海本地的钢材消费量正呈下降趋势。
这并非他一人的感受。杨爱国等钢贸商人在惊讶本地钢材消费下降的背后是,上海——这座中国的特大城市正在经历第二次大规模的经济转型。
15年前,转型的目标是为了产业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导转而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而这一次,则是转向服务业为主导。应该说,这一次转型比上一次跨度更大,对钢材消费的影响也更大。
随着经济的转型,这个全国最大的钢材流通集散地及国内钢市定价中心,正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
上海滩魅力
10多年前,性情随和的杨爱国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温州。之前,他已经听到看到了太多到上海淘金成功的故事。从业务员一路走到今天,如今他是一家钢贸企业的总经理及上海钢铁服务业协会型钢分会会长。
今天鼎立上海滩大多数老板的人生轨迹,大抵如此。
回想往日时光,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机遇”二字。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极,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这样的历史机遇也因此成就了大批钢贸行业的商贾大鳄。
这座城市的激情与创业者的汗水交织在了一起,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原福建省宁德地区驻上海联络处主任黄容干则见证了众多闽东人从刚到上海时的赤贫,一跃成为富豪的整个历程。闽东在沪企业由10年前的13家到目前的6000余家,人数从当时的百来人发展到超十万大军。
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前些年钢市行情的红火,成了在沪钢贸商人崛起不可或缺的条件。今天上海钢贸圈依然在上演着财富传奇,但创富的过程却更加艰难。
近年来,由于上海的建设投资规模增幅比其他城市明显减少,本地的钢材消费量也将随之而下降。而相反,上海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发展。
一些钢贸商人感到,近来上海周边地区的客户在上海采购螺纹钢、线材等建筑钢材的日趋增多,有时一个单子就是1500吨、2000吨。
从10%到6%
“随着上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浦东新区开发建设接近尾声,上海本地的钢材消费能力正在不断减弱。”杨爱国对记者感慨道。
不仅仅是基础建设的减少,近年来,随着上海的地价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上海本地的一些传统制造业在不断进行外迁。以船舶制造业为例,上海虽然是我国重要的船舶制造业基地,但许多船厂的生产车间并没有设在上海本地,一般船舶配套设备和零配件大都由江苏的南通、泰州、南京、镇江、无锡、常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宁波、舟山等城市的企业提供。而汽车零配件行业也呈现同样的趋势。
事实上,随着外围市场的快速发展,上海作为资源集散地的影响力正在减弱,资源辐射和分流能力有所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7~2009年三年中,上海钢材流入量分别占全国钢材销售总量的10%、7%、6%,显示出流入其他省市的量正在逐步增加。
随着上海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市化建设已经基本成熟,上海的经济由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快速增长逐渐步入平稳增长态势。当年吸引千千万万钢贸人来此创业的时代机遇,似乎不会再出现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上海大型钢铁流通商开始把投资目标转向次发达区域,近及江浙、远至天津、北海。刚刚在江苏常州投建钢材城的上海宁金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石贵曾对本报记者说,“上海钢材市场已显现出了饱和态势。”目前上海地区的贸易商数量已经达达到近万家,行业内的竞争日益加剧,利润微薄。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就成为了中国钢市的风向标。自此在全国钢贸老大的座位上,上海一坐就是20年。如何跨越20年之痒?这位老大的地位正在经受冲击吗?
变化的市场
对于上海本地钢材消费能力的减弱,上海市工商联钢贸商会秘书长李强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上海正加大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经济对固定投资拉动的过度依赖,这将改变今后长期的钢材消费强度,继而影响钢铁贸易产业的盈利方式。
据了解,自2006年以来上海的工业增加值增长一直居全国倒数位置,其工业中心地位正在退化,各项投资增长也都呈现下降趋势。上海正在加大经济转型力度,未来高科技产业、金融服务、贸易、物流航运等将成为经济主导;而工业方面将发展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一般的制造、加工工业将不断弱化;房地产将不再是支柱性产业。据此,我们已经不难理解近年来上海经济发展乃至钢贸行业所发生的变化。
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变带来一定“阵痛”是必然的。随着本地钢材消费的下降,上海将让出全国钢市风向标的位置。
对于这种说法,钢市资深观察员傅林章认为,一个地方钢材消费量的大小并不能完全决定其在全国钢材流通中的地位的高低。上海雄踞全国钢市风向标的地位20年,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全国最大的钢铁贸易基地,企业众多,更因为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钢铁贸易衍生服务产业群,如钢铁物流产业和加工配送产业、电子信息交易平台、期货交易平台,这些引领钢贸产业未来发展的新领域。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上海地区的钢材消费能力在不断地减弱,但是上海地区的库存却并没有出现大幅的下降。据国内知名钢铁现货交易平台西本新干线的监测数据显示,以螺纹钢为例,2007年7月,上海地区的社会库存量为209.69万吨,而今年7月,上海地区的社会库存量为669.95万吨。三年来,上海地区螺纹钢的社会库存量增加近两倍多。
对此,杨爱国认为,“随着螺纹钢、线材参与到期货交易,钢材的金融属性在不断地增强。上海地区的社会库存在不断地增加,其中相当大部分的钢材并不会进入流通领域,而是用于期货交割。”这表明,上海本地钢材消费量的下降,不但没有弱化上海作为全国钢市定价中心的地位,这种地位反而因新的运作方式而逐渐加强。
蝶变进行时
面对挑战,上海的钢铁贸易企业主动转变发展方式,要求转型的趋向已经十分明显。来自企业的情况证实了这一点。
据记者对上海市工商联钢贸商会30家副会长级别以上企业的摸底调查:单纯做贸易的企业已经没有,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开始向产业链延伸,跨界投资,金融运作等方面进行转型。这30家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业绩在业界都名列前茅,尽管他们的发展路径并不能涵盖上海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但从侧面可反映出随着上海钢贸企业的转型,对钢材销售规模的追求已不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唯一方向。
对此,李强解释说,今后若干年后,上海钢材流通需求增长将相对平缓,市场对专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上海钢贸企业正在适应新形势、新特点,由依靠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带动钢材销售规模的外延式扩张,逐渐转入依靠服务赚取高附加值的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轨道上。”
中物联钢铁物流专委会秘书长王建中建议,未来上海钢铁物流业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固定资产的投入,政府的政策支持,还需要企业在战略规划、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今后发展应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上海未来要利用自身软实力优势,打造成全国钢贸业的信息中心和总部基地,注重对企业管理经验和商业模式的研发并向全国输出。
伴随着经济转型,上海,这个全国最大的钢贸物流集散地必将迎来又一次华丽的转身。
天津:赶超者的底气
上海之后,下一棒会传递哪里?
天津当仁不让,未来十年,中国钢铁物流看天津!
请允许记者用这种略带武断的判断来描述这座城市,亢奋、妖娆、丰满,不甘寂寞,这一系列感性的辞藻无法描述天津薄发前的厚积,城市定位、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集散、人气聚敛,所有钢铁物流中心所必须的要素。天津都已准备好了。
历史的机遇
天津历来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钢铁传统集散地之一。
根据分析师马忠普的分析,“上海、天津和广东是我国传统的三大钢铁流通市场。”上海、广东的钢铁价格是全国钢铁市场的主导。天津钢材市场虽多,但基本以地摊式现货交易为主,规模小、档次低,信息难以共享,钢铁价格信息在全国的影响程度很低。
而且在过去十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的钢材市场,以乐从钢材市场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逐渐显现集约化整合特征。但在天津,由于北京、西安、郑州等钢材市场的分流效应,天津的钢材市场在发展过程当中始终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
但时代再次给了天津发展的机遇。
2006年4月27日,国务院确立天津滨海新区为国家“十一五”战略的组成部分。滨海新区提出以物流拉动市场,以第三产业带动制造业的远景规划。天津将构建以港口为轴心的区域物流网络,加快九大物流园区建设。
昨日的上海,今日的天津。十年前的上海政策环境此时在天津依稀可见。
北上的诱惑
上海钢材流通中心的形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钢材需求的巨大拉动,而此时的政策刺激效应在天津正在逐步引爆。而且背依环渤海的建筑、机械、化工、电子、汽车、造船、轻工、外贸等用钢大户,根据马忠普的预测,这将为天津产生近两亿的钢材需求。
谢斌满,天津市津辰钢材市场有限公司招商部经理,来自福建。在与本报记者的交流过程中,他告诉记者,“天津本身就占据钢材贸易的地理优势,现在依托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滨海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天津的建设如火如荼,这种外部环境正是建筑材料行业快速成长所需要的,对钢贸商而言这正是大展宏图的良好时机。”
另一来自南方的贸易商认为天津的金融环境更适合成长期的钢铁贸易行业。“在上海,钢贸发展趋于饱和,银行方面对我们的贷款支持条件相对比较苛刻,而天津作为一个北方经济中心,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在获得金融支持方面相对容易些。”
作为国内钢铁物流行业的主力军,闽商的天津布局在昭示着自我灵敏的商业嗅觉,也在影射着天津的钢铁物流未来。闽商在天津的数量成倍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天津仅闽商就有近1000家之多,他们在天津钢贸行业已经成为主力军。
“供给决定天津钢铁物流业态自然形成。”天津地区钢铁行业资深观察员杨延龄认为,“从资源合理流向来看,占国内钢产量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东北都是钢材调出地区,由于天津水陆交通的便利,东北钢材陆路运输营销的第一站首选天津,加上冀、蒙、晋、京钢材销向消费重点地区,又以天津为中转集散地之一,这也将促进天津钢材贸易发达。”
天津成为第二个上海的理由已经足够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上海已经成为传说,上海成功元素在天津的聚集只能代表潜力,如何借力上海,走出天津模式成为天津钢铁物流未来发展的关键。
实行配送服务已是钢材市场必备平台之一,天津在此已经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宝钢、武钢等投资建设加工中心和物流分拨配送的战略规划已开始实施,更多钢厂的探索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钢、五矿等国内重要钢材贸易商的钢材加工生产线已投入运行。“全球未来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都集中在北方,全球未来的造船业基地在天津,中国未来十年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必然是环渤海地区,所以天津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钢材消费的中心已经浮现。”杨延龄分析。
上海虽雄踞中国钢市风向标城市地位20年之久,不过天津的雄心更加宽广。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中国的钢市风向标不可能只是中国国内的风向标,而要成为亚洲钢市的风向标,而最适合的城市就是天津。“这是因为北方是向亚洲出口的生产基地,北方的钢材不可能先运到上海,再转运给亚洲其他国家,从天津直接出口是必然。这种背景下,以出口转型为主的钢厂和钢贸商都要向天津聚集,这必然确立天津在亚洲的风向标位。”
弥补差距
尽管天津赶超势头明显,但是与老大上海相比,仍存在自身的差距。
杨延龄分析,上海以浦东开发为契机,进行了十多年的开发建设,生产总值超过天津几乎一倍。其中包括钢贸在内的第三产业,上海更是高出天津将将近3倍。天津要形成目前上海的规模与市场条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业内热议的“天津价格”的形成,杨延龄在认为“天津价格”必然会形成的同时,也提出三大担忧:天津地区交易地与钢厂距离过近,钢厂品种价格强势地位充分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着“天津价格”的独立性;天津基本以现货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价格影响力有限;天津钢贸行业整体凝聚力偏弱,具有领袖地位与气质的钢贸“大鳄”尚待浮出水面,在钢贸经营运作、人才素质方面与上海相比,也有不足。对此,业内认为,今后行业的发展天津钢铁物流的发展,不仅仅要满足于走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带来用钢需求增长的老路,更要在自身软实力提升上下功夫。在电子商务,期货市场建设等软实力建设方面,天津要向上海学习,形成期货及中远期合约交相影响与参照,增强影响力,而不仅仅是靠现货市场的发展。
此外,专家建议,天津钢铁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周边经济发展的响应,要与周边形成联动。比如,上海浦东经济区开发前周边省市已有了较强的经济基础,江苏,浙江等已形成了上海为传导辐射源的经济群落,随着浦东的开发,更加刺激了周边经济网络完善与配套,基础建设用钢与生产材料用钢的递延与输送形成梯次,结构鲜明品种齐全供需市场。而与苏浙两省相比,天津的周边地区冀鲁辽等省无论在GDP还是在钢材需求最大的第二产业总值方面都存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