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假日,现在却成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的时间窗口。
此前央行宣布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分别是在春节假期最后一天(2月9日),以及清明节当天(4月5日)。按照2011年已公布的央行加息周期来看,每隔两月,并“事发”节假日,因此,市场预期央行在端年节加息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与2007年那一轮紧缩调控一样,央行目前也是采取的“一个月提高一次存准率、两个月加一次息”的手法。同时,通胀的阴霾远未散去,货币当局是“例行”加息、提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下同),还是防范政策超调于未然,果断停止紧缩政策?
“现在看来,经济已经开始明显回落,如果说货币政策上半年是从紧,那下半年应该‘稳’字当先。”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表示。
同时,摩根大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师龚方雄在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更是认为紧缩政策即将结束。
“CPI未见顶,宏观经济还没到底”。现实的窘境,把货币政策的抉择架到了十字路口的正中央。在当下通胀压力与经济下滑逐渐短兵相接的势头下,政策的取舍已经没有退路。
6月央行的举措,无疑已经成为今年下半年货币政策的风向标。
迎战通胀 必紧货币
在李迅雷看来,下一步货币政策方向,主要还是视CPI水平而定。今年年初的“两会”上,温总理强调要“控制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已经为货币紧缩划下了道道。
严格意义上说,今年的货币政策官方的说法是“稳健”。其实,这轮“稳健”比起实行稳健从紧货币政策的2007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这一切都缘于CPI数据不断走高。并且,目前各方对通胀形势的判断均不乐观。
中金公司5月30日发布中国利率策略月报预计,5月CPI同比涨幅在5.5%左右,将创出自2008年8月份以来的新高,而6月CPI则可能突破6%。其报告认为,食品价格反季节性上涨不仅会迅速提高5~6月CPI同比涨幅,这一态势还将会使下半年CPI上行的风险进一步增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预计,CPI见顶回落的时点后移至年中之后,因为食品价格停止环比回落趋势,而非食品价格则出现全面的环比上升态势。
现实的压力,再加上预期的压力,这些都让央行在收紧货币上一点也不拖泥带水。仅就数量型工具而言,央行在5月12日宣布年内第五度提准的同时,当日还毫不手软地重启了3年期央票。
此后,市场资金一度陷入紧张,除隔夜拆借加权利率从5月初的2.5525%攀升至月末的3.1454%,一向不差钱的国有大行,近段时间在拆借市场的利率报价均低于最后公布的均价,显见资金面也不乐观。
同时,近一个月A股市场弱市下跌,与流动性越收越紧,也有莫大的关系。
担忧经济 紧缩犯难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货币紧缩,殃及的不仅仅是股市,更大的“鱼”当是实体经济。无论是领先指标,还是实体数据,都暴露出宏观经济已然呈现回落风险。
6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发布的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为52.0%,环比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新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回落较明显,回落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尤其以购进价格指数回落幅度为最大,达到5.9个百分点。
尽管该数据继续保持在50%以上,但从走势上看,今年以来除3月份短暂回升以外,持续小幅回落,显示出经济增速呈平稳回落态势。
“我此前对5月PMI的预期是51%,实际情况比我预期还稍微好一点。”李迅雷称。
巴曙松也对《投资者报》表示,现在大家担心“政策超调”,核心出发点就是经济已经开始明显回落。
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回落能够说明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前4个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14.9%(1~2月数据)、14.8%、13.4%,增速回落迹象明显。
根据目前国家一、二、三产业比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五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的回落,最终会很明显地反映到GDP上来。
大河涨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货币紧缩,当金融机构头寸吃紧时,企业自然“钱荒”。
进退两难 6月微妙
货币政策的纠结之处,正是在CPI与GDP如何寻求最佳的平衡点。继续紧缩,不知道压倒骆驼的那根稻草何时飘然而至;放松,则通胀之头尚未按下。
十字路口前,6月“例行”的上调准备金率和加息,是如期而至还是引而不发,市场开始变得格外关注。
对此,李迅雷认为,紧缩难以再进,至少是由从紧到维稳。“即使再提存准率,主要目的也不是要限制贷款,而是对冲外汇占款。”据他测算,目前大约有5.5万亿元外汇兑换出来的资金量,游离在资金池子之外。
不过,就在经济下行已露迹象、市场对政策超调的担忧日益加深之际,决策层在言论上还是颇显强硬。据《金融时报》报道,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日前表示,考虑到经济只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通胀上升压力依然严峻,央行将不会放松货币政策。
与此同时,央行行长周小川6月1日再次重申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这其中就包括对经济周期的判断、高储蓄率问题、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选择,明确表示要用好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具有逆周期调节效果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6月货币政策风向究竟怎么吹?央行的态度似乎强硬和坚持。
不过,来自Wind资讯统计显示, 5月30日~6月5日有490亿元央票以及730亿元正回购到期,共计到期资金1220亿元;但央行在5月31日和6月2日两个例行操作日里,3个期限(三个月、一年、三年)的央票总共才发了410亿元,同时并没进行正回购,当周向市场净投放810亿元。
短暂的投放或许在为进一步调控做准备。对于6月是否加息,市场预测很多,虽然悲观者占多数,但对于货币政策的走向,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对于“政策超调”的担忧。央行显然也不会对此忽视,6月的货币政策将会很“微妙”。
本网视点:在央行一系列“组合拳”的出击下,经济出现迟缓或者下滑都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且“十二五”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一家高速行进的“马车”只有慢下来才可能保持在“转弯”时车身也是平稳的。所以,对于中国经济下滑,决策者应该是提前考虑到的。
不过,经济下滑的幅度、速度,这些应该是不确定的,所以货币政策的调整现在会更加的谨慎,是要确保经济下滑在可控范围内。
不过,依笔者看,6月加息是大概率事件,5月通胀有再创新高的迹象,“负利率”将更加严重,如果央行不加息,银行存款有可能会加速从银行中流出,流入农产品炒作大军中,这将加大控制通胀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