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同处低利率时代,但中国的低利率,为何会被指摘为“劫掠消费者”?
北京大学教授Michael Pettis最近为中国算了一笔账。他说,中国为降低政府债务负担,刻意保持低利率。对中国储户而言,这意味着约1.6万亿的银行存款利息收益损失。
爱储蓄的中国人,面对利息收入降低,为了生病就医、子女就学等不时之需,不得不分出更多的收入去储蓄,而非去消费。从这个角度讲,Pettis指出,大幅提高中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客观上“衍生”出低利率政策,正在劫掠中国消费者,而非促进内需、促进消费,这对中国既定的经济转型目标:从出口导向向内需拉动的转型,也产生了“反效果”。
差异鲜明的是,至今美国CPI波澜不惊,而中国却已经阔步迈进了负利率时代。
中国6月CPI同比增长2.9%,而中国当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是2.25%,这意味着目前实际存款利率已经到负0.65%。Pettis推算,这相当于约1.6万亿的存款收益损失。
6月美国CPI环比下降0.1%,已连续3个月下滑,过去的一年中核心CPI仅增长0.9%,明显低于美联储设定的通胀目标区间,同时创下核心CPI同比增幅44年来新低。当然,低利率也并非对消费者完全没有好处,至少在购买房产时可以减轻利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