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唐山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唐山分站 >> 本地资讯 >> 中国外贸200强:外投企业占152家仍居主体地位

中国外贸200强:外投企业占152家仍居主体地位

来源:中国海关杂志 编辑:郑博 2011年04月28日 09:05:21 打印

  中国外贸2010年重拾上升态势,从“中国外贸200强”的榜单中可以看出,东西区域格局略有改善,大体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同时民营企业占据更多的榜单位置。

  区域格局有改善,民营力量在壮大

  2011年4月,《中国海关》杂志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发布了“2010年中国外贸200强”。

  “中国外贸200强”是中国外贸的风向标。通过对200强榜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重拾升势,当年,中国5次改写月度进出口最高纪录,全年进出口总值首次逼近3万亿美元,达到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并一举超过金融危机前的进出口规模最“鼎盛”时期,比2008年进出口总值高出16%。与此同时,出口200强入围底线由2008年的6.1亿美元提高到6.4亿美元,升幅5.7%;进口200强由7亿美元升至8.2亿美元,升幅为18%。

  除规模做大外,中国外贸进出口200强企业在2010年呈现更多惊喜。新榜单中,区域格局略有改善,西部省份上榜企业增多,大体可看出加工贸易向西部迁移的痕迹。同时,民营企业比例比此前略有放大。

  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企业合计实现进出口总值244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4%,比东部地区企业进出口平均增速高出10.7个百分点,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7%提高至8.2%,中西部地区的大型外贸企业在进出口200强榜单上的版图也明显扩张。

  其中,进入2010年中国外贸出口200强榜单的中西部地区企业数量由上年的5家增加至8家,除江西、湖北、四川和云南继续保持企业榜上有名外,山西和陕西均有企业为榜单新的“座上宾”,推动2010年出口200强企业分布范围由上年的14个省份扩大至16个省份。

  同时,入围2010年中国外贸进口200强榜单的中西部地区企业数量由上年的16家增加至18家。

  在进出口200强榜单上,外商投资企业仍占据主体地位,但民营企业也取得长足进步。

  在2010年出口200强榜单上,152家上榜外商投资企业合计涉及出口值3102.7亿美元,增长31.2%,占200强企业出口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7.8%上升至78.1%;国有企业由上年的38家减少至35家,合计涉及出口值674.3亿美元,增长24.4%,较当年200强企业出口总体平均增速低6.8个百分点,占200强企业合计出口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8.1%下滑至17%,连续2年呈现比重下滑态势。进入出口200强榜单的民营企业数量由上年的9家增加至13家,这是2007年以来民营企业上榜数量首次告别“原地踏步”,进入上升通道。13家上榜民营企业合计涉及出口值19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3%,是当年出口200强企业平均出口增速的2倍多,合计占同期200强企业合计出口总值的4.9%,比重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依然是上榜位次最高的民营企业,连续第3年在出口200强榜单第8位站稳脚跟。

  相对于出口,民营企业在进口方面取得的进步则更加明显。2010年,进口200强榜单中,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上榜席位分别由上年的115家、70家减少至113家、62家,在200强企业进口总值中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49.7%、45.6%下滑至46.9%、45.1%;民营企业上榜数量则由上年的15席增加至20席,合计涉及进口值361.4亿美元,增长82.9%,比当年上榜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口增速分别高出42.3个和30个百分点,在200强企业进口总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4.8%迅速提高至7.1%,上榜民营企业连续第3年实现比重上升。

  其中,深圳嘉泓永业物流有限公司取代江苏沙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成为上榜位次最高的民营企业,列总榜单第16位,比上年获此殊荣的江苏沙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高出6个席次。同时,连续2年上榜的民营企业数量翻番,由上年的7家扩大至14家,其中11家企业的上榜位次出现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山东晨曦集团有限公司,由上年的187位前进至第110位,上升幅度和所处位次均高于上年的中基宁波对外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船舶出口看涨散货船

  记者从《中国海关》杂志社举办的“2010年中国外贸200强”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2010年我国造船业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和手持船舶订单量3大指标均完胜韩国,首次晋升为全球造船第一大国。其中,散货船率先复苏。

  2010年,我国船舶出口前10强企业合计出口船舶133.4亿美元,增长47.2%,占当年我国船舶出口总值的34%。大部分以散货船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出口成绩“上浮”。舟山金海湾船业有限公司、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扬帆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天元船舶进出口有限公司4家企业散货船出口对其船舶出口总体增长的贡献率分别高达113%、123%、71%和73%。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兼营其他船型的企业出口业绩表现不佳。上海外高桥(15.15,0.00,0.00%)造船有限公司在2010年的造船量已突破700万吨,连续6年高居国内各船厂之首,但由于其液货船出口值陡降48.4%,且在公司出口业务中占据较大比重,拖累当年公司船舶整体出口值大幅萎缩21.5%,是2010年船舶出口前10强榜单上唯一出现出口值负增长的企业。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业务涉足民船、军工、修船、海工和重工等5大领域,得益于完善的产业链和本地化配套,2010年出口继续扬帆领航,旗下的液货船和散货船出口实现54.3%和53.3%的均衡增长,全年凭借24.3亿美元的出口规模,在阔别1年后重返船舶出口企业冠军宝座,位居出口200强总榜单第36位,比上年前进1个席位。

  由于散货船生产所需的经验和技术积累相对较低,愈来愈多企业蜂拥上马造船项目,2010年,我国有船舶出口记录的企业多达1201家,较上年增加155家;船舶出口领域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由上年的217.2进一步下滑至178.2,船舶出口的竞争态势更趋“白热化”。

  机床进口以外资为主

  记者从《中国海关》杂志社举办的“2010年中国外贸200强”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2010年,在国家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促进下,制造业活动持续活跃,带动机床进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累计进口金属加工机床11.4万台,价值94.2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0.6%和60.1%。

  据统计,在国内高档数控机床及其部件、高档数控系统和刀具市场,国产产品的占有率还不足10%。2010年,我国自日本、德国、台湾地区和韩国4地合计进口机床占当年我机床进口总值的80%。

  2010年,共有7470家企业加入进口先进金属加工机床的行列,较上年增加1189家,由于涉及汽车、船舶和电子等众多制造领域企业以及专业进口代理公司,反映进口企业集中度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仅为41.8。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由于生产产品相对高端等因素,一直是我国机床进口的绝对主力。

  就2010年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前10强企业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的扩张势头明显,由上年的3席增加至7席,且全部为从事电子产品出口的外商独资企业,终结了上年汽车制造企业掌控10强榜单6个席位的局面。其中,富士康科技集团成为电子加工企业雄霸机床进口榜单的“带头大哥”,旗下5家企业在机床进口前10强榜单上斩获位次。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进口金属加工机床5311台、价值4.4亿美元的抢眼业绩,摘得2010年机床进口企业桂冠。

  根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安排,2011年起,37种台湾机床工具产品的进口关税将在2年内降至零。由于台湾机床产品技术水平大多领先于内地企业,其所主攻的中档数控机床,正是内地企业的薄弱环节,零关税助力下的台湾机床产品势必会对内地机床产业形成更为严峻的竞争威胁。

  家电出口本土崛起

  记者从《中国海关》杂志社举办的“2010年中国外贸200强”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在出口退税率大幅提高的背景下,2010年我国家电产品(包括电视、录放像机、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累计出口39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电视机、空调、洗衣机出口同比增速均超过30%。

  随着出口复苏,我国家电出口军团的扩容步伐进一步加快。上年4227家出口企业中,已有1944家在2010年销声匿迹,占上年家电出口企业总数的46%;2010年有2438家“新面孔”加入家电出口领域,占当年家电出口企业总数的51.6%。2010年,我国家电出口行业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仅为125.6,比上年又下降26.2,显示国内家电出口企业优胜劣汰的进程始终没有停止。

  2010年,我国家电出口前10强企业的入围门槛从上年的5.9亿美元提高到7.6亿美元,在当年外贸出口200强总榜单上全部斩获位次,合计出口家电11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3%,占当年我国家电产品出口总值的28.5%。其中,相对于上年榜单上有5家企业更迭,今年仅有3家企业新上榜,榜单更迭率从上年的50%下降至30%。

  在我国2010年家电出口前10强企业中,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仁宝光电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海尔集团电器产业有限公司3家专业型家电企业出口值均实现30%以上的快速增长,在家电出口10强中的位次再次前移,分别由上年的第3、6、10位上升至第2、3、9位,其中除海尔集团电器产业有限公司在外贸出口200强总榜单上的位次保持不变外,其余2家企业的总位次也分别由第62、99位前进至第44、69位。3家新晋10强成员大连东芝电视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21.68,0.00,0.00%)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州三星电子家电有限公司也均为专业型家电企业,2010年家电出口值均出现成倍增长势头。而被10强榜单淘汰的3家企业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达富电脑(常熟)有限公司和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则均为兼营家电出口的企业,家电出口值均出现30%以上的快速下降。

  2010年家电出口10强中本土企业上榜数量由上年的2家扩大至4家。苏州乐轩科技有限公司在由外商独资企业变更为中外合资企业之后,出口值达到16.6亿美元,由上年的第4位一举跃居榜首,在当年出口200强总榜单上的位次也由上年的第76位上升至第53位。

  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2010年家电产品的出口分别增长35.8%和53%,比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速分别高出24个和41.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家电出口总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76.1%下降至71.5%,加工贸易的比重由86.7%下降至79.7%,这是2007年以来我国家电出口领域中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首次同时出现下降。

  太阳能电池出口仍是夹缝生存

  记者从《中国海关》杂志社举办的“2010年中国外贸200强”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我国太阳能点出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销售严重依赖国外

  2010年,随着金融危机后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复苏,以及部分欧洲国家开始或是计划开始削减光伏补贴所带来的突击抢装“热潮”,更造就了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的突飞猛进。全年出口太阳能电池2.4亿个,价值201.9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3.3%和1.8倍,预计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将超过50%。

  2010年,我国有太阳能电池出口记录的企业由上年的1263家激增至1672家,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由上年的737.7迅速下滑至363,行业内竞争更趋激烈。但受制于光伏产业较高的资金和技术进入门槛,太阳能电池出口阵营中龙头企业的优势依旧非常明显。按出口值排序,2010年,太阳能电池出口前10位企业合计出口太阳能电池2521万个,价值90.6亿美元,比上年分别激增1.7倍和1.3倍,分别占当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总量、值的10.4%和44.9%。尤其是,前10强企业太阳能电池的平均出口价格为每个359.6美元,远高于同期全国同类企业平均每个83.2美元的出口价格。

  尽管出口成绩光鲜亮丽,我国太阳能电池企业却始终未摆脱“上游原材料供应”和“下游市场销售”两头严重依赖国外的“夹缝”生存状况。

  从上游原材料供应来看,作为光伏产业的“命脉”——多晶硅原料,尤其是高纯度多晶硅基本被国外主要生产商垄断。2010年,我国多晶硅进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8万吨,比上年激增1.2倍。诸多太阳能电池出口企业,同时也是多晶硅的进口大户。

  从下游市场销售看,受制于国内市场需求有限,我国95%以上的光伏产品依赖出口消化。欧洲和美国的太阳能市场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光伏产业。2010年10月15日,美国针对中国太阳能产品等新能源产品的补贴政策启动了301调查,这无异于给准备在美国市场一展拳脚的国内光伏企业当头一棒。

  外贸十年还是加工

  2001年,《中国海关》杂志第一次发布中国外贸企业200强名单,据今,正好10个年头。回顾往期榜单,可以勾勒出过往10年中中国外贸的大致轮廓:

  除了遭受金融危机的2008年,中国外贸规模呈逐年直线上升态势。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为5097.7亿美元,2010年,这个数值为29727.6亿美元,是2001年的近6倍;中国的全球贸易地位也从2002年的第7位提升到2010年的第2位;与此同时,进出口200强的入围门槛也逐年水涨船高。2001年,出口200强的入围门槛仅需1.36亿美元,2010年就上升至6.4亿美元。2005年,进口200强的入围门槛为4亿美元,2010年为8.2亿美元。这些数字表明,10年间,中国外贸成绩斐然。

  企业类型分布10年间变化不大,外资企业一直是进出口200强中的主力军,且有势力不断扩大的趋势。2001年,出口200强中,外资企业为100家,其后几年,这一数字逐渐增大,2009年,外资企业占比为153家,2010年为152家。而民营企业的数量长期为个位数,2010年,首次突破个位数增加到13家,但仍然势单力薄。进口200强榜单中,外资企业每年大约分得一大半席位,国有企业占约近一半席位,民营企业则只有多则十几席少则几席的位置。上榜的外资企业多以加工贸易型企业为主,这从榜单的前三甲可以看出。东莞市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和深圳市宝安外经发展有限公司都是加工贸易代理商。同时因为加工贸易型企业“大进大出”的特点,出口200强前三甲的企业也可能是进口200强的前三甲的企业,如鼎盛时期的鸿富锦精密(深圳)工业有限公司。进口200强企业中,很多资源类国有企业进口数量巨大,因此长期占据进口200强的靠前位置,如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及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

  在地区分布中,“东强西弱”的格局10年间并无明显改善。广东一直是进出口200强中企业分布最多的省份,自2005年后,长三角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并重的地区分布格局,中西部省份虽近些年来有企业上榜,但数量相当稀少。

  总而言之,10年来,中国外贸规模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中国外贸的结构性弊病依然存在。在出口200强榜单中,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是其主题词,这清晰地显示了我国作为全球生产基地的地位,表明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路径,但同时也突显我国自主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提高,真正拥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国内企业仍然缺乏,中国制造还需要努力。

  而在进口200强中主题词是资源类国企和加工贸易型外企,这体现了我国进口管理中的垄断、限制经营的特点。进口200强的构成变化,只不过是国际资源价格变化的合理延伸,与企业自身竞争力并无太大关联,即进口200强很大程度上是政策造成的。它表明中国的外贸市场尤其是进口市场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和开放。

上一篇:北京建龙投120亿开采本溪亿吨世界级大铁矿

下一篇:中国银行提供冀东发展100亿供应链金融服务

广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