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总部处在多年搬迁动荡之中的钢铁企业,竟然还有精力腾出手来在全国各地攻城掠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首钢偏偏做到了。2010年,在石景山老厂区产能全部关停的情况下,首钢的钢铁产量却首次突破了3000万吨。
这也许是被逼无奈的选择,失去北京后,首钢为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进行地域性的扩张成为必然。这就存在一个悖论,首钢究竟是想继续抱着成为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柱子不放?还是想在钢铁领域之外进行横向扩张?
首钢扩张 遍地插花
9月初,由首钢投资控股60%的首钢凯西钢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家位于福建省漳州招商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钢铁企业,产能超过100万吨。此举被认为是首钢向北京以外地区拓展空间,加快转型发展的又一重要步骤。
这已经是首钢的第N次尝试了,除了在顺义新建的冷轧150万吨项目和在河北省建立的迁钢(450万吨,持股99.96%)京唐钢(970万吨,持股51%)和首秦(260万吨,绝对控股)外,首钢还先后搜罗了水钢(300万吨,持股61%)、长钢(360万吨,持股100%)、通钢(600万吨、持股77.59%)、伊钢(2010年产钢40万吨,控股75%)和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
就像一条章鱼,首钢把自己的触角伸到了全国各地,而且兼并的都是一些中小型钢铁企业。首钢内部专家表示,这种模式在首钢内部被总结为“遍地插花”式重组,主要是建立在钢材产品的区域性基础上。而且此类重组也有别于宝钢的纯市场化重组大型钢铁企业的模式。
首钢的集团军在石景山总部完全停产的情况下,2010年为首钢生产了3154万吨钢,销售收入2200亿元。不过现在的问题是,首钢搬迁已经接近尾声,显然下一步就是如何把这些分散的小弟弟们结合在一起从而拧成一股绳。首钢总经理王青海也在一次会议上坦承,集团钢铁企业分布于各地,产销研协同能力有待加强。
首钢独创的这一模式是否能最终成功,业内也在观察。有争议的声音就认为,首钢尽去各地拾捡一些不入流的小钢厂,还要背着国企的包袱去改造整合,除了产能增加,并不能创造出更大的效益,可谓得不偿失。
对于这样的争议,正面支持的信息有首钢收购通钢后短时期内就实现了盈利,这为首钢在东北市场的扩张埋下了伏笔。但是也有难题,首钢在重组长治钢铁两年后终于在最近启动了调整长钢领导班子的行动,相关工作推进可谓小心翼翼。
继续主钢 战略转型
首钢的搬迁战略执行过程中已经确立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既从长材、建材向高端板材升级,未来要在汽车板、家电版等高档板材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但是这个升级战略和竞争对手的目标严重重复,国内板材产能已经过剩,未来几年都不能乐观。
此前,首钢确定的“十二五”目标是:到2015年,集团销售收入3410亿元;集团钢产量4000万吨左右(通过内部挖潜、联合重组等力争达到5000万吨以上);集团实现利润179亿元,首钢综合实力进入国内一流钢铁企业集团行列,为2020年进入国际一流钢铁企业集团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规划,或者按照朱继民来后的一次讲话来说就是显得保守了,“按照市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多起点不高、视野不宽、气魄不大,小富即安的问题”。因为按照北京市对首钢的新要求,公司“十二五”的目标是成为不带钢铁二字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
朱继民透露,“刘淇同志多次跟我讲,你们看好北京或国际上那些公司有核心技术,就把它收过来,他说首钢要想发展,除了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之外,就是要敢于收购在国内外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
不过10月20日朱继民对网易财经确认,至少一定时期内,首钢还是会以钢铁为主业,其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和房地产等产业只能算辅业。当然,朱继民也以美国GE和韩国现代集团为例来展望,“未来比如首钢房地产产业可能会因为开发老厂区继续壮大,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业务板块独立出去。”
首钢也加紧了在汽车产业的扩张。2010年8月20日,首钢股份公告将参与投资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预计持股18.31%。此外,2010年,由首钢控股的京西重工完成收购美国德尔福公司汽车制动和悬架系统业务,打入汽车底盘件高端市场。加上首钢此前拥有的重型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说,汽车相关产业未来也可望成为首钢的主业业务板块。
朱总老矣 使命未完
首钢内部要求匿名的专家认为,首钢搬迁过程为国内钢铁企业搬迁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当然经验和教训也可以总结,首钢的模式是否普遍适用,目前还存在争议。对于现在的国内39家面临搬迁的城市型钢厂来说,包括资金来源、土地补偿、职工安置等一切都是问题。首钢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
中钢协副秘书长迟京东认为,首钢从搬迁本身来说已经算完成了,现在的问题是搬迁后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现在来论首钢搬迁是否完成确实为时尚早,就像首钢哪位匿名专家强调的一样,首钢需要适应的时间和过程。
朱继民曾经表示,要使首钢的转型发展成为大城市工业区改造的成功范例,成为首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标志性工程,这是首钢搬迁调整最终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不过就现在来说,首钢搬迁要想成功必须解决下面的四个难题:股份公司重组、京唐钢亏损、老厂区改造和战略转型步伐太慢。
朱继民在时间上把首钢搬迁成功的标志推后了十年,他希望在2020年实现老厂区开发的整体收益,届时就可以说搬迁成功了。不过,他说这话时,并没有提到首钢在曹妃甸京唐钢、在河北境内面临的困难局面。
使命未完,人或有变。朱继民是1946年3月生人,目前已超过65岁,到了省部级干部退休的年龄。从1999年12月进入首钢来算,朱继民带领首钢的这12年正好是搬迁调整的12年。无法预知,当初组织上把他从水钢调过来也许就是为了完成首钢搬迁的重任。
这位“不想做首钢的末代皇帝”的朱继民最终把首钢送出了北京,如今廉颇老矣。“我也许明天就退休”,他没有回避可能随时离去的话题,“但我们首钢人会把接力棒传下去”,他向网易财经强调。
朱继民是继续把首钢送上一程,还是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陡然退休,这要看更高层领导们的决定了。
让人好奇的是,朱继民将来如何讲述这个非首钢系的外来领导和8万名国企职工共同推动800万吨钢厂搬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