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唐山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唐山分站 >> 本地资讯 >> 24部委2011年政策梳理:把准中国经济前行方向

24部委2011年政策梳理:把准中国经济前行方向

来源:经济观察报 编辑:管理员 2011年02月12日 09:51:10 打印

  2010年,中国经济行至云里。

  这一年,GDP增速10.3%,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不过,价格上涨、通胀压力也与高增长如影随形。

  这一年,也是“十一五”计划收官之年。因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过去5年中国经济经历起落,并不平稳。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推出4万亿投资等一揽子刺激计划,保证了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同时,也浮现出更多需及时应对的问题。

  总结2010年中国经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依然是投资急先锋;信贷总量高企,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并未改变;农产品价格疯狂上涨;楼市价格在几轮严厉的房地产政策调控中居高不下;通胀愈演愈烈;进出口走势波澜不惊;中国股市下跌14%左右,与希腊、西班牙一同占据全球股市跌幅榜前三位。

  一致与背离,胶着与无奈,交错在过去一年中国经济中。在这样的一年中,我们看到,政策调控已经成为唯一指挥棒。

  去年此时,我们梳理各部委2010年政策时,并未过多担忧。我们认定2010年是中国经济非常关键的年份,冀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平稳上路,也冀望保障房、医改、教改等民生工程顺利推进。

  一年过去,我们回望,有喜有忧。政策调控力度出乎意料,但效果却并不显著。

  2011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始。在这一个5年中,中国经济政策的核心将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在这样一个新起点上,我们需要为中国经济未来何处去达成共识,需要政策决策层有远见卓识和务实态度。

  这其中,各部委的决策者们身担重任。他们的智慧与决心将影响中国经济前行方向。

  今年,我们第六次推出“他们,将影响你的生意和生活”专题,对24个部委的2011政策要点进行梳理。

  我们期望,我们和决策者都可以把准中国经济脉搏。

  财政部部长 谢旭人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民生支出、地方融资平台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因此,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进一步提高财政改善民生、增强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2011年1月25日,财政部部长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就财政收入超过8万亿、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等问题如是解释。

  核心关注:

  赤字规模虽有减少,但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实施,财政在教育、社保、医疗和农业水利等民生支出需求将有大幅提高,专项资金是否会撒胡椒面,地方是否能够足额及时配套资金,是这些民生工程是否顺利推进的重点之一。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体制如何改革推进值得关注。

  2011年政策扫描:

  ◆预算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

  ◆房地产税试点方案推出,居民住宅进入房产税视野

  ◆尽快推动各项减税计划,实现税收结构性调整

  ◆财政性教育投入设硬性指标,学前教育是投入重点

  ◆700多家部属央企开始上缴红利,国资经营预算进一步扩大范围

  ◆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预算外将成历史

  ◆地方融资平台核查、清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政府财政风险显性化

  ◆《税收征管法》和《转移支付法》有望进入审议程序

  “十二五”规划走向:

  未来五年,财政部希望通过一系列财税政策对产业升级、社会保障以及财税体制进行调控。如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促进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等;促进实现教育公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等;未来五年,财政部门还将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政策点评:

  预算法作为财税法规中的总法,其修订能否顺利出台关系到很多政策的推进,如,地方是否可以发债,能否实现超收收入全部结转下年,能否减少年中修改预算等等。

  收入分配改革作为 “十二五”重要改革之一,财税政策将起到关键作用,个人所得税改革如能顺利推进,将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同时社会保障标准和保障范畴有望进一步提高。

  2011年对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规模将按年核查汇编,政府债务规模,平台公司去留以及地方政府的风险将开始显性化,是否中央买单,还是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以债还债”,一切皆有可能。

  ——席斯 本报高级记者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苗圩

  关键词: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团结、融合、稳定,努力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2010年12月25日,新当选的工信部部长苗圩在部内大会上如是说。

  核心关注:

  2011年,成立三年的工信部迎来新任部长,同时也将制定出台中国工业和信息化行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在这个规划背后,现状是:中国22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七大类行业规模名列全球第一,两个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二位,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产能过剩成为一座大山。

  2011年政策扫描:

  ◆修订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淘汰落后的政策支持

  ◆制定推进原材料相关行业兼并重组的具体意见

  ◆研究部署2011年及“十二五”关闭小企业工作任务和重点

  ◆尽快出台 《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在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装备等重点行业推动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

  ◆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化总体架构研究

  ◆继续落实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

  ◆促进盐业体制改革,着手建立国家食盐储备制度

  ◆积极稳妥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审批工作,研究铁矿石战略保障

  ◆制定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十二五”规划走向: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15%。工信部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1~2015年要实现24.1%的年均增长速度,2016~2020年则要达到21.3%的年均增长速度,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还将快于此增长速度。

  政策点评:

  当前工业领域主要面临三大问题,一个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二是经济危机后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的问题,原有的比较优势明显降低,中国工业如何将成本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优势是一大考验;第三是比较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2011年的外需局面不可能再像2010年这么好,在启动内需的同时,如何淘汰落后产能,进行结构调整是一大难题。

  工业结构转型,需要有更根本的相关政策入手推进,从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等一些制约因素着手,从体制上理顺产业结构调整机制,为转型升级廓清道路。否则,仅靠传统的行政指令去推进,相关政策将很难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冯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国家发改委主任 张平

  关键词:稳物价、防通胀、保发展

  “既要解决当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防止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又要切实推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化解潜在风险,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010年12月14日,张平在2011年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用这段话来总结对国家发改委未来一年工作的要求。

  核心关注:

  稳物价、防通胀成为国家发改委2011年的首要任务;上一年的首要任务是扩消费、保增长。如此截然不同的两种定调,折射出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戏剧性矛盾。

  尽管201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10.3%的增速,但实际上包括收入分配改革在内的一篮子扩大内需的政策,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2011年,四万亿刺激政策结束,又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众多难题再次摆上台面,这不只关系到简单的“保八”数字,也将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的走向。

  2011年政策扫描:

  ◆支持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储备,制定价格调控预案

  ◆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审慎出台政府调价项目

  ◆抓紧出台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相关配套措施

  ◆继续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尽快实现鼓励类服务业与工业水电气热基本同价

  ◆抓紧制定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

  ◆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

  ◆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

  “十二五”规划走向:

  把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把社会建设方向转换到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的轨道。明确收入分配改革具体指标,另外,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物价、民生改善和低碳发展都会有具体目标。

  政策点评:

  2011年要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促改革、惠民生。

  没有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矛盾会更加突出,经济结构性问题难以调整,改革也难以推进。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除了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之外,还存在价格上涨压力、房地产市场调控难度加大、拓展外需难度增加、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等问题。

  ——祝宝良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上一篇:传中小银行将被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下一篇:全球打响通胀阻击战

广告

热点新闻

51La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