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生产272万吨不锈钢,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利润增幅、吨钢收入和吨钢利润水平居行业前三名。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等方式,完成了钢铁行业的华丽转身,转型后的太钢,迅速抢占行业制高点,成为山西大型国有企业转型发展的一面旗帜。我们在瞩目成绩的同时,更期望探求,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一个有着近80年的老厂焕发出勃勃生机。近日,记者专访了正在北京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波。
“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优化品种,前提是技术创新。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移植而来的先进工艺技术转化为企业内生的创新能力,是太钢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市场竞争的法则和田忌赛马的道理一样,扬长避短,才能显现出优势。面临产品多而散、竞争力不强,不锈钢产量低,质量、技术均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尴尬局面,何去何从?最后太钢选择了创新。
选择创新,就意味着选择了艰难的超越。
在选择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上,太钢抓住不锈钢生产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对全球不锈钢市场发展形势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预测,确立了集中精力做不锈钢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目标确立,信心倍增。太钢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作为加速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短时间内,太钢的工艺装备达到一流。借船出海,太钢迈出创新发展的第一步。
从最初的拿来主义到树立自己的优势品牌,创新拓坦途,太钢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发展道路。
目前,太钢已经形成以市场、客户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两翼,以创新工程技术、制造技术和应用技术为主线,以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基础,加快构建创新文化、创新体系机制、创新平台的技术创新链,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企业跨越发展的“引擎”和内在驱动力。
“我们可以买来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但先进的文化却无法买到,在创新氛围的培养上,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营造创新文化,健全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太钢创新能力的迸发,得益于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帮助创新,人人创新的有利机制和氛围。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太钢的技术研发投入也在逐年递增,近几年,技术研发经费占销售总收入的5%,这个投入比例远远高于钢铁行业内的平均水平。
太钢建立起以科研课题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创新机制,每年重奖科技功臣。太钢还大幅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优秀人才的薪酬可超过本单位人均收入的2-3倍,关键人才可超过5倍。
太钢实施"515"人才战略,重点培养50名高级管理人员、100名高级技术专家、500名优秀操作手。与此同时,太钢还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联合办学,培养了大批中高级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
太钢2010年专利申请量达到403件,授权专利357件,已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截至2010年底,太钢已累计拥有专利1183件,累计创效2亿元以上。
2009年,太钢技术中心在全国575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排名第2位,居行业第一。目前,已经形成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700多项,其中近百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科技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
“太钢坚持以市场/客户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两翼,以创新工程技术、制造技术和应用技术为主线,以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基础,加快构建创新文化、创新体系机制、创新平台的技术创新链,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企业跨越发展的“引擎”和内在驱动力。”
现在中国的重卡是二三十万元一辆,但国外最先进的重卡能达到我们中国重卡售价的两到3倍的价格,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材料制约了重卡的整体质量的提升。
为此,太钢和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合作,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研制出了第三代汽车钢,实现了世界首创的工业化生产试制。目前,这种第三代汽车用钢已经优于沃尔沃和奔驰这种国际先进重卡使用的材料,可以实现整体重卡的轻量化、高强度、节约燃油的消耗。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太钢智造”的产品在国内十多个重要的行业领域担当“领头羊”,有的全面替代进口,有的占有率达到95%以上,铁路行业用钢、双相钢等20多个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创造效益达85%以上。
“十二五”期间,太钢将坚持做强主业、多元发展、延伸发展、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到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成为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
李晓波说,在做强钢铁主业上,我们始终要把优化品种结构作为关键点,让我们的产品占领全中国、全世界的高端市场;在多元发展上,我们要向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发展;在延伸发展上,我们要向钢铁的上下游发展,把这个产业链做得最有竞争力;在绿色发展上,我们要做名副其实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示范者,应该说太钢有信心,也有能力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勇做排头兵,争做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