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企业也拓展了很多品牌,如何更好地将品牌的核心精神很好地诠释,让特定的目标市场很好地接受,必须要做好品类管理。
对于快速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而言,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中国汽车产业之所以处在最美好的时代,是因为增长空间巨大。目前中国的钢铁产量是5.6亿吨,占全世界的47%,水泥16.5亿吨,占60%。中国大型商用车产销占世界的比例为36%,跟钢铁、水泥的比重相比相差不大,未来的发展空间相对有限。但我国乘用车产销量占世界的比重只有21%,这也就意味着和钢铁、水泥相比,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国内各大企业都做出了非常乐观的产能规划。所以我们的产能绝不是整体过剩。在某些产品比如微车上,产能规划可能是过剩的,但相对市场比较看好的A级车,包括B级车,产能还是相对稳定的情况。
而之所以说我们处在最糟糕的时代,是因为虽然我国市场自主品牌占有1/3左右的市场规模,但是效益、利润额在整体汽车产业链中占比则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
现在国内很多企业在拼命做加法,不断扩建新厂和兼并其他厂。而另外一些企业则是在做乘法,通过产业链的进一步复制,快速强化其产业链。长安集团过去在微车行业相对领先,但现在五菱的整体规模远大于长安。其原因就在于五菱与上汽通用合资之后整体产业链的整合。采购、市场研究等完全采用通用的系统,使其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因此能够进一步更快地扩张市场。而长安通过兼并,产能的确扩张了,但市场规模却没有那么大。其核心原因就是产业链的系统竞争力有没有提升。
对于国内的自主品牌而言,奇瑞、吉利、比亚迪靠什么和大众、通用、丰田竞争?答案就是系统竞争力。
系统竞争力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产业链系统,包括研发设计、供应采购、生产与质控、营销与品牌、渠道与终端。整体产业链足够强大,每个环节的规范化程度、流程化程度足够有竞争力,也就意味着能够形成一个运行良好的体系。
第二个层次是生态圈的竞争。比如能源环境,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后汽车产业怎么办?比如科技环境,物联网给汽车带来什么影响?北京交通拥堵严重,走三环还是四环,哪个汽车能够告诉我们走哪一条更畅通,我们就会采用哪一个交通措施。科技在发展,汽车需要跟科技衔接起来。只有站在这样的前瞻点上,才能理解汽车未来的发展。
系统竞争力的外在集中表现载体就是品牌。因为从消费者角度看,他不知道你的产品,不管后台如何生产,而只考虑用得好不好,是不是适合自己,最后落脚点就是品牌。
对消费者来说,一个好的品牌首先是“品”,其次就是“牌”。“品”包括三个方面,三个“品”的基础做好了,“牌”自然就形成了。
第一是品质。如果产品本身品质出现问题,这个品牌就不复存在。
第二是品位。宝马奔驰之所以能够承载高价位,是因为其品位。
第三就是品类。宝马分为三系、五系、七系,还有X系,其对应的品类管理非常明晰的,每一款车对应的目标群体都很清楚。
自主企业也拓展了很多品牌,如何更好地将品牌的核心精神很好地诠释,让特定的目标市场很好地接受,必须要做好品类管理。
那么如何做好品类的规划呢?以百盛餐饮为例。很多人吃必胜客,吃肯德基,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们是一家公司的。因为虽然其后台运行是一致的,但是对应在消费者面前呈现的终端,核心定位,包括服务人员的服饰、外表、礼券,完全是不一样的。
事实上,国际企业已经在品类上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梳理,而且确定了每个品类线的定位形象。品类的规划有纵向档次定位,即根据社会阶层消费结构进行品类规划,也有横向取向定位,即根据人群价值取向进行品类规划。在纵向定位上,品牌价位线如果超越了一定价格,就需要将其区别开来,树立另外一个品牌。丰田最早进入美国市场不被接受,之所以最后形成了不同的品位品牌,是因为基于不同的品类,对应成立了产品品牌。凌志和丰田不一样,大发又不一样。而横向定位方面,不同的人也是有区别的。有人追求时尚,有人追求实务。对于某位换车的人而言,虽然其第二次买的车与第一次不同,但其核心价值观不会变。这就意味着其消费升级有一定的道路可循。如果我们抓住这些人的核心追求,我们就知道下一步卖什么车给他,并且针对这一个品位,确定对应的品牌名称、概念诉求、广告风格、产品设计方向、对应的市场分布、渠道服务等等。
所以中国企业如何做强,从内部看必须强化自身的系统竞争力,整合产业链,扩大生态圈的整合。从外部看要加强品类管理,加强了品类管理意味着品牌定位明确。对于自主品牌、低端品牌和致力提升溢价能力的品牌,做到这些,那么离市场成功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