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称其商船队为仅次于海陆空军的“第四只臂膀”,其海运系统除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外,还保证了美国海上力量的不断壮大,以及美国军队在全球的迅速调遣和物资供给。
海运业作为为国际贸易往来服务的行业,其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与该国经济贸易结构、所处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地理历史条件等方面,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六十余年来,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的海运大国。目前,我国海运船队总规模达到9000多万载重吨,列世界第四位。其中,专业化的液体散货、干散货、集装箱船队规模均位于世界前四位。依托我国经贸快速发展,沿海港口形成了煤炭、石油、铁矿石和集装箱等专业化运输系统。
2009年世界吞吐量前10的大港中,我国占8个(含香港港),其中上海港居第一位;世界集装箱吞吐量前20的大港中,我国占9个(含香港港和台湾省高雄港),码头作业效率位于世界领先水平;海船船员数量达到65.3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外派海员10万人。在国际海运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前,一方面,未来10年,我国经贸发展将为海运发展提供巨大需求动力,我国海运业面临着金融危机冲击下国际海运调整、“走出去”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由于国际运力供求关系难于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特别是从海运规则角度来看,环保、节能减排越发受到重视,对应的公约、规范和强制性规则日益增多,航运发展压力越来越大。
可以说,我国发展海运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海运强国”。而如何在当前海运市场波动和海运规则的调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海运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海运业四大战略作用
海运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各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成为关系我国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七大行业之一。其作为国民经济中坚力量,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海运业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进出口战略通道。作为世界海运需求总量、集装箱运量、铁矿石进口量最大的国家,第二大原油进口国,最大的锰矿、铜矿和铬矿进出口国,为保证经贸发展和进出口战略物资的运输,防止国际风云变幻对我国外贸运输的影响, 海运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通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以原油和铁矿石为例,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到2.04亿吨,仅次于美国;进口铁矿石6.28亿吨, 进口依存度近70%,占世界铁矿石贸易量的66%。受此推动,2009年,我国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6.57亿吨,连续第七年稳居世界第一。我国海运业也已成为支持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外贸事业的生命线。
海运业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运较其他运输方式,具有运量大、运距长、成本低和低碳环保等优点,是国际贸易往来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日本经济的腾飞把发展海运业作为其立国的三大支柱之一。我国海运业也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运的发展水平和便利程度,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成本优势的重要因素,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运业是我国重要的民间外交桥梁,是我国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事务的有效力量。2002年中远“珍河”轮驶进了美国的波士顿港,中远第一次成为被美国政府用鲜花和掌声请进来的中国航运企业,为美国提供了9000名美国人的就业机会。2003年12月10日,正在美国访问的温家宝总理专程来到波士顿码头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同时,商船队作为国家海军的后备力量,还是保障国家海上安全的重要力量。美国称其商船队为仅次于海陆空军的“第四只臂膀”,美国交通部在组织编写《美国海运系统现状评价与战略构想》时就明确指出,美国的海运系统(MTS)除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外,还有着十分重要的国家安全价值。因为它保证了美国海上力量的不断壮大,以及美国军队在全球的迅速调遣和物资供给。如在“沙漠风暴”战争中,美国军队所需装备和供给的90%都是从美国的战略港口起运,通过船运送达。
正是由于海运在世界经贸和军事中的特殊作用,世界经贸和军事大国往往也是海运大国。如日本、德国、英国三个世界经贸大国,也都是世界海运大国,海运船队规模分列世界第2、3和10位。当今世界第一经济和军事强国美国,虽然近年来一直在退出直接经营海运业,但其海运船队规模始终保持在世界前10之列,现居第8位。
海运业还有效带动了造船、码头、物流、金融、保险等海洋经济和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发展。海运业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仅次于旅游业,位列第二。海运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其本身所创造的产值,即直接经济效益,还表现为与其相关的加工制造业、冶金行业、进出口贸易、国际保险与金融以及与之有关的其他行业等产值方面,即间接经济效益。由于海运业产业链条长,涉及行业门类多,对金融、保险、咨询、代理、港口码头、仓储物流以及船舶修造、钢铁工业、装备制造等行业的发展和劳动就业都具有很强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海运强国是指海上运输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海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激烈竞争的、开放的国际市场,海运强国是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海运而言的比较定位。海运强国是动态的,是发挥国家综合实力,在海运市场、技术标准和规则制定激烈竞争中逐步形成的强者,是在海运大国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建设海运强国的宏观目标可以概括为保障性、竞争性和引领性,保障性就是保障国家战略物资及时运输,竞争性可以通过海运服务贸易出口来体现,引领性具体体现为对世界海运发展作出显着贡献。
从海运业内部看,实现“海运强国”战略目标的内部支撑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具有强大的国际海运船队;二是形成现代化的港口体系;三是拥有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海运品牌;四是完善的支持保障系统;五是高效的快速反应能力;六是法规完善,品质优良的海运服务体系。
面临激烈国际竞争的海运发展影响因素很多,许多方面已经远远超出了交通运输的范畴,因此海运发展除了需要海运企业苦练内功、致力于提升竞争力外,还需要交通运输、国资、金融、贸易等多方面政府管理部门的支持。主要的支持措施包括:
一是制定海运资源长远开发、维护和使用规划。船队、港口公共基础设施等能力建设是海运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尽快完成建港岸线资源彻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对海运发展的需求,制定港口岸线规划。同时建设可控制的资源运输船队,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是完善法规体系,规范海运市场。加快制定航道法、航运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与港口法配套的管理规定或实施办法,提高港口管理法规可操作性。探索制定自由贸易港区法和配套实施细则。在立法上仿照发达国家做法制定国际海运促进法,为我国海运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还应完善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机制,并制定产业安全评估规定和实施细则,完善执法和健全市场监督机制,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再造海运行业发展链条。中央政府部门之间应积极探索我国航运税制改革,减轻船员所得税,探索取消营业税+所得税制,实行“吨税制”,使我国航运企业具有与国外竞争对手相当的经营环境。形成完整的政府、运输服务供给者、运输装备提供者、运输服务需求者、运输服务相关者互动机制和互动体系,由单一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转变为海运产业链整体参与国际竞争。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海运事务,充分发挥我国海运大国地位优势。积极参与有关国际公约的研究、制定、修订工作,实现与国际公约的良性互动,当前应特别深入研究《鹿特丹规则》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与海军的协作,和世界各国合力开展打击海盗的行动,确保国际海上运输安全。
五是鼓励科技创新,加快人才培育。加大水路交通学历教育,着力完善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大力推进职业资格制度,培养数量充足的高级船员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还应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投入,鼓励港航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减少能耗和排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