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刘利刚
二月CPI涨幅4.9%,和一月份持平。上周,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月份的各项月度数据。一般而言,由于2月份往往受到春节因素的影响,各项数据的表现往往较为波动。因此,对2月份数据的解读也往往造成市场的困扰。
从2011年2月份的数据来看,这种波动似乎已经远远超过了季节性的影响。从周四公布贸易数据来看,出口增速从1月份的超过30%,骤降至2月份的2%左右,进口也从1月份的51%左右降至19%左右。更让市场吃惊的,是中国出现了罕见的贸易逆差。
而周五公布的常规月度数据,几乎让市场觉得有些无所适从。2月份CPI数据同比上升4.9%,与上月持平,环比上升1.2%,PPI数据同比上升7.2%,创下了自2008年10以来的最高点。如果说这两个数据仍然基本符合市场预期,那么,其他数据则让市场有些摸不着头脑,工业增加值在前两月同比上升14.1%,高于市场预期约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升15.8%,低于市场预期达3.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上升24.9%,高出市场预期1.9个百分点。
从中国经济数据的历史趋势来看,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往往变动很小,市场预期值也一般在历史均值附近波动,而2月份的数据却与市场预期相距较大,与此同时,贸易数据则显得更加波动。这些不寻常的现象不得不让市场存在一定的忧虑:该如何对这样的数据进行解读呢?
首先,数据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春节这样的季节性因素作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1月和2月的数据取其平均数进行分析。由于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2月公布的数据,已经是前两个月的加总数据,所以并不需要作这样的处理。而贸易数据则可以做这样的处理,我们将前两个月的数据取平均数后,出口同比上升了20%左右,而进口则上升了35%,这样的增速与去年全年的平均值相比,差距并不大,这也能表明中国的进出口仍然处于较为平稳的增速区域,同时,进口上升的趋势更强一些。
而对其他数据的解读,则需要配合其他经济数据进行解读。比如说,同比下滑较为迅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尽管与此前数据相比显得较低,但最近公布的居民信心指数同样下降迅速,并跌入了近年来的最低点,这也表明,受到通胀的影响,居民的消费意愿也已经受到了负面的影响。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上升较快,与此对应的信贷数据尚未出台,因此尚难得到准确的解读,但也能侧面体现尽管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断,各地政府的“投资冲动”仍然高涨,如果这样的推论是正确的,中国面临的资产泡沫压力仍然有增无减。工业增加值的表现较好,也体现了同样的内在联系,由于投资和进出口较为强劲,因此工业产出也相应处于高位。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表现平稳,而消费则相对疲弱,这也表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仍然任重道远。从正面来看,则表明中国在2011年的经济增速也将较为平稳。
解释了上述的这些数据后,剩下的只有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的通胀数据。价格数据往往较为容易预测,这主要是因为价格具有连续性。仍处于高位的通胀数据表明,中国的潜在通胀压力仍然较大,也因为价格具有连续性,因此,短期内价格上升仍将持续。
总结一下,纷繁的数据背后,有两条明确的信息,一是通胀和资产价格的上升仍有较大的压力,二是整体经济表现不存在太大的下行风险。
基于这样的判断,笔者预期,三月份经济数据仍将表现较好。本月下滑较为明显的进出口数据将有较为强劲的反弹。同时,央行抵御通胀的努力仍将持续,加息和允许人民币升值将是必然的政策选择。(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系澳新银行(ANZ)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