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
摘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8月24日至26日,第四届京津冀晋蒙政协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在太原举行,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王安顺,市政协副主席熊大新、秘书长闫仲秋参加。与会领导与专家就京津冀晋蒙区域经济合作进行了研讨,就“首都经济圈”达成共识。
今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部署,意味着“首都经济圈”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市政协副主席熊大新说,“首都经济圈”的提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十二五”时期,北京发展又到了一个历史关键时期,从北京自身发挥首都功能的需要和资源限制看,北京亟须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看,周边地区亦需与首都经济实现融合发展;从国家城市化战略格局看,需要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因此,“打造首都经济圈”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延续,是在新阶段的新拓展,也是国家城市化进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首都的发展历来离不开周边省区市乃至全国的大力支持。天津是“首都创新”和“北京服务”最重要承接地和合作方,也是最重要的出海口;河北省为保障首都的生态环境、水源供应、农产品供给和安全稳定以及为北京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疏解城市功能作出了很大贡献;此外,北京的能源、水源保障和风沙源治理成果,同样离不开山西、内蒙古的大力支持。
目前,北京正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占到76%以上,部分功能开始向外扩散辐射,辐射效应已大于集聚效应。因此,首都发展应从注重集聚为主向集聚、辐射并重转变,从服务首都自身为主向服务区域、服务全国转变。在打造“首都经济圈”过程中,北京可以为周边省区市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一方面,北京将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结合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突出“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品牌,集中精力打造中关村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和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另一方面,北京将主动向外疏散转移部分基础制造业、重化工业、陆地物流业和农业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大对周边地区的资源、生态补偿力度,促进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首都经济圈”界定与分工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谭维克、副院长赵弘认为,“首都经济圈”是指以首都功能的充分发挥为核心,通过首都资源与周边区域资源的高效配置,形成的紧密联系、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区域。目前对我国首都经济圈空间范围的界定主要有“2+5”、“2+7”、“2+8”、“2+11”等不同方案,各方案都有其合理性,政治、经济、历史、区域协调等因素都可作为空间划分依据。
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上对“首都经济圈”的范围进行理解和划分。狭义的“首都经济圈”涵盖首都城市以及与首都具有较紧密功能协作、经济联系的周边其他城市,其范围涵盖京、津、冀三省市全域。广义的“首都经济圈”除涵盖狭义“首都经济圈”之外,还包括山西中北部、内蒙古南部、辽宁南部、山东西北部等辐射带动区域。这一区域主要承担能源保障、生态保障、水源保障、产业协作、市场对接、成果转化等功能。
一般意义上,“首都经济圈”是指狭义的“首都经济圈”,依据不同的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和协作配套关系,可将内部分为三个层次。
核心区“1”
核心区指北京行政区范围,主要承担国家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教等首都功能以及总部、科技创新、高端服务等经济功能。这个区域空间有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从自身发挥首都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看,亟须更大的发展空间。应着眼于区域发展全局,在切实做好“四个服务”,突出“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的同时,“舍得”并善于做减法,主动将部分经济功能向外辐射扩散,为周边省区市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也为自身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紧密协作区“1+6”
是指对首都具有较强功能支撑、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包括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6市。其中,天津承担着国际港口、北方经济中心、高端制造基地等功能,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与北京的产业合作将更加密切,成为北京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环绕首都,是北京重要的发展腹地和生态屏障,河北省实施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战略就是要推动这一区域对接融入首都,实现自身发展;唐山在钢铁业、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与北京有紧密合作,且承担了重要的港口物流功能;秦皇岛是旅游休闲胜地,对首都功能起着重要补充作用。
联动支撑区“5”
指河北省的石家庄、沧州、衡水、邢台、邯郸5市。随着以首都为核心的城际高铁、高速公路网络的形成,这些城市与北京的经济社会联系将日益紧密,可以作为“首都经济圈”的联动支撑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实现更大范围的优势资源整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河北省整体融入“首都经济圈”进行规划发展。这一区域主要承担产业支撑、科技成果转化、港口物流、生态保障等功能。
事例
地头菜6个小时买进门
凌晨1时许,内蒙古宁城巴里罕镇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南立志顶着月光,将刚刚从菜地里摘下的黄瓜装上了车。经过400公里的高速公路运输,早晨7时以前,这些甚至还带着露珠的蔬菜就出现在家乐福北京国展店的柜台上。早晨8时一开始营业,市民就买到了这些顶花带刺的黄瓜。
这是商务部、北京市商务委一直在推动的“农超对接”。为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商务部自2006年9月起举行农副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促使农产品直接进超市、进卖场;而后,市商务委又陆续组织了多次“农商对接”、“农超对接”,为郊区农民找到固定销路。据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农商对接鼓励超市、便民店和连锁系统和农村的生产基地进行对接,让居民吃到便利、质量好的农副产品。
除了北京郊区蔬果、肉、蛋以外,北京超市卖场还陆续与内蒙古、山东、天津等地建立了直接采购模式。以往,农产品由农户卖给小贩,小贩卖给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再卖给大型收购商,最后进入连锁超市等零售终端。而今,物美、家乐福等多家超市开始推行“农民直供”模式,让农产品通过农村合作社,直接进入各家门店销售,每月的销量能达近千吨。
“农超对接”不仅让农民找到了固定销路,市民也能买到平均低于市场价三成的产品。无论是0.99元一斤的黄瓜、西瓜,还是1元多一斤的新土豆、2元左右一斤的伊丽莎白瓜,市民可以花最少的钱,买到实惠又放心的安全食品。这些直供农产品无论是产自北京周边地区,还是海南、新疆等地,最快6个小时、最慢30个小时左右就能从田间地头装进市民的果盘子和菜篮子。
委员建言
建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
进一步推动农业区域合作
市政协委员赵黎明认为,京津冀晋蒙五省区市农业区域合作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已经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存在着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愈发频繁、市民对食品安全需求不断提升、五省区市农产品市场体系流通效率不高、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信息发现功能尚未有效发挥等一些问题,不利于农业区域合作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他表示,农产品批发市场是连接农业生产和消费的桥梁纽带,在促进农业生产、保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带动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列入北京市“十二五”发展规划项目的大型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自身创新性运营模式和内在功能的发挥,不但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本职能,更能成为有效应对京津冀晋蒙五省区市农业区域合作新挑战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
他建议,建立公益性批发市场的产地委托代理制和驻场批发商准入制,有助于冀晋蒙与京津之间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产销关系。公益性批发市场通过按交易额收取一定比例佣金的交易方式及流通环节的减少、透明、公开,不断提升京津冀晋蒙五省区市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整体流通效率,更好地惠及冀晋蒙三地农业生产者,带动农民增收,积极推动三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同时,公益性批发市场严格到位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职能,能形成强有力的倒逼机制,提升冀晋蒙农业生产的质量安全保障程度。并且,公益性批发市场拍卖制在部分品类以及逐步实施的过程中,能形成精准的农产品价格信息,有助于指导冀晋蒙农业生产的科学决策,促进三地农业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专家观点
“首都经济圈”
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赵弘
建设“首都经济圈”,对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乃至国家发展都有重要战略意义。
从国家战略角度看,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城市、区域为主体参与。“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北京及周边省区市各自的优势,使北京与周边城市和区域之间实现优势资源的强强对接,在更大范围、更大空间尺度上来谋划首都及周边区域的整体发展,提升中国区域经济第三极京津冀区域的整体竞争能力,形成以首都中心城市带动、区域中心城市支撑、腹地区域共同发展的城市群,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区域,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示范引领区。
首先,建设“首都经济圈”应着眼于解决首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保障首都功能的有效实现。在北京的发展中,面临着“单中心”城市格局造成的空间资源约束加强、创新成果转化腹地不足、支撑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造基地不足等突出问题。“首都经济圈”的发展,使北京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即跳出北京行政区域寻求突破城市发展中诸多约束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路径,在资源配置、功能配套、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诸方面,与河北形成新的战略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其次,建设“首都经济圈”能进一步发挥首都的创新优势,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北京具有丰富的创新资源,是全国最重要的自主创新高地和技术辐射源头,每年技术成果交易项数高达5万多项,其中70%输出到京外地区和国外,然而在北京周边区域转化的比例并不高,北京对周边区域的创新辐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首都经济圈”建设应以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联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基地,一方面,积极搭建首都科技资源与周边区域现有产业的对接平台,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首都经济圈”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完善“研发-成果产业化”创新体系。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在一些重要领域建立起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但机制层级低、效能不高,尤其是缺乏具体的推进机制。“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应从国家层面进行整体规划,形成统领区域整体发展的行动纲领。建立由国家牵头、国家相关部委与京津冀晋蒙地区参加的高层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各城市间在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产业对接等方面的工作推进机制,以及企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合作机制。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又是京津冀晋蒙经济圈发展的核心,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政治优势和信息优势。同时,也聚集了大量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一流的人才和技术,科研实力强,劳动力素质高。天津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与北京仅距137公里,呈现出特有的“双子星座”态势,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承载着北京市的粮食供给功能,山西和内蒙古是北京的能源保障基地。京津冀晋蒙五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总体上看,现在已经到了推进首都经济圈内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协调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