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CPI再创34个月以来的新高。不仅如此,多数业内专家预计6月份CPI将再创新高,同比增速可能达到6%。不过业内专家也都表示,通胀高点已近,下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会有缓解。而从近期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宏观经济面的情况梳理来看,通胀压力缓解的迹象也开始显现。
本轮通胀是输入因素、货币超发、成本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下跌,紧缩货币政策的作用也开始显现,通胀压力开始有所缓解。
数据显示,5月份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尤其是原油和矿产品价格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回调,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从4月底每桶113.73美元下滑至5月末102.98美元,下滑幅度高达约10.4%。澳大利亚、南非与欧洲三大国际动力煤价格指数、NYMEX天然气期价均表现出窄幅震荡运行态势。同期,CCIEE基本金属指数环比下跌2.3%,其中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LME)期铜从每吨9300美元左右一度下降至8800美元,铁矿石价格跌幅更是有限,仅为0.2%。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约为226.29点,较上月的233.22点降低了近3%,结束了连续八个月的攀升趋势。同期,全球商品价格领先指标RJ/CRB指数在半个月内从4月底的370点下跌到340点以下,跌幅接近10%,全月收跌5.5%。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表示,实际上,4月国际商品市场已经呈现震荡回落的迹象,特别是受中国制造业需求放缓影响,5月初国际商品价格大幅下跌,随后全月维持窄幅震荡格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5月出现暂时性回调,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压力有所减弱,这有助于缓解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
此外,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续回落,尤其是购进价格指数(PPIRM)大幅下降。数据显示,5月PMI为52.0%,创去年9月以来新低;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60.3%,低于上月5.9个百分点,为10个月以来的单月最大降幅。
事实上,4月中国PPIRM和PPI已经出现下降态势,其中PPIRM下降为10.4%,PPI下降至6.8%,分别较上月下降了0.1和0.5个百分点。
而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滞后效应意味着出现的调头下滑将会在后期带动PMI和PPIRM两项价格持续回落。这预示,未来经济增速有可能持续放缓,对控制CPI上涨是个利好因素。
6月20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的缴款日。本次上调后,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的历史高点。据业内人士预计,将冻结银行体系资金3800亿元左右。流动性一再紧缩,随着货币供给水平的回归正轨,通胀的货币推动因素已无近忧。
对于成本因素,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表示,劳动力成本增速并未明显加快,制造业价格应可以保持稳定。
方正证券报告则称,成本推动型通胀本质上是生产及分配领域的改革,并非流通领域总需求层面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对此货币政策的作用收效甚微,这将致使未来几年整体通胀基准的上升以及政府通胀容忍度的上调,短期内不必过于纠结其中。
徐高预计,通胀将于今年6月见顶,自8月起明显下滑。惠誉评级中国区银行评级主管朱夏莲也表示,中国下半年通胀势必缓解。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分析师认为,通胀的“近忧”渐解,但是“远虑”难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