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台一系列风电新标准,可以改善风能发电随机性、不稳定性等现状,令并网更容易。
一系列针对“风电”的行动集中展开。能源行业风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最新发布了18项风电技术标准,以期指引市场、技术有序地健康发展,特别解决风电并网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国家能源局、国家海洋局日前联合下发了《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针对海上风电项目前期、项目核准、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等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风电并网难将得到解决
国家能源局5日发布“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等18项重要标准,涉及大型风电场并网、海上风电建设、风电机组状态监测、风电场电能质量、风电关键设备制造要求等风电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标准。
对于标准的出台,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表示,标准将起到指引市场、技术有序健康地发展的作用。譬如,国内风电发展一直深受“并网难”之困,与此同时,近期国内风电场频发的风电设备脱网、倒塌等事故,也客观上加剧了风电并网问题的复杂性。
来自电监会公开报告显示,仅酒泉地区今年以来各风电场发生电力设备故障就达35次,其中,电缆头故障造成集电路跳闸21起,保护插件故障造成设备跳闸或开关拒动5起,其它故障9起。以上故障中,引发大规模脱网的事故有4起。
正是因为风能、太阳能等发电时的随机性、间歇性、不稳定性对电网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甚至破坏。使得电网十分排斥。“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一系列并网新标准来规范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施鹏飞说。
据悉,在技术手段方面,为改变上述困境,可通过例如提高风电场的“低电压穿越能力”。就是说,具有低电压穿越能力可保证风电机组在电网故障电压降低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与电网连接,保持发电运行能力,减少电网波动。如电压仍处在低压,风电机组将被低压保护装置切除。此外,建立“功率预测系统”也是有效手段之一,即风电场通过对未来一段时间风速的准确预测,向电网提供发电功率曲线,使电网调度可以有效利用风电资源,提高风电发电上网小时数。
在最新颁布的18项新国标中的《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都涵盖了上述举措,要求“风电场并网运行后,有义务依据《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规定的原则,按照调度指令参与电力系统的调频、调峰和备用。同时,要求风电场并网运行前需完成功率预测系统的安装调试。”
海上风电发展提出“双十”原则
与陆地风电比翼齐飞的还有海上风电。国家能源局、国家海洋局日前联合下发了《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以进一步完善海上风电建设管理程序,促进海上风电健康有序发展。
《细则》提出了“双十”原则,即海上风电场原则上应在离岸距离不少于10千米、滩涂宽度超过10公里时海域水深不得少于10米的海域布局。同时,在各种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河口、海湾、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等敏感海域,不得规划布局海上风电场。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能源规划和可再生能源规划中,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目标是:2015年建成500万千瓦,形成海上风电的成套技术并建立完整产业链;2015年后,我国海上风电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到2020年建成海上风电3000万千瓦。
施鹏飞认为,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成本一般高于陆上风电场3倍,同时,风力发电在设备安装、运输、维修等方面比陆上风力发电存在着更多的困难,但海上风电靠近传统电力负荷中心,便于电网消纳,可减少长距离输电的烦恼。
相比陆地风电的蓬勃发展,海上风电项目目前还处于萌芽状态。2010年6月建成的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示范风电场,是我国当前唯一建成投产的海上风电场。大多项目正在进行工程建设前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