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两个月,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涨势不改,国内钢厂普遍上调出厂价格,加之春节过后,工厂开工率上升,建筑工程陆续施工,市场需求旺季即将来临,后市预期普遍看好,市场价格整体走势上涨。
由于终端需求没有明显释放,而产量增长加快,库存压力沉重,而之前在预期导向下价格过快上涨,几方面因素叠加,最近钢材市场价格震荡下行。但3月份以后,随着市场支撑因素逐渐增多,预计价格将企稳回升。
生产增长加快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2月份,我国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5431万吨和6354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7%和17.4%。1月—2月份,我国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11418万吨和13087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6%和14.5%。
从日均产量来看,2月份,我国粗钢日均产量为193.96万吨,创历史新高。钢材日均产量227万吨,接近去年四五月份日产水平。据中国钢铁协会旬报数据,3月上旬,全国粗钢日均产量仍维持190万吨以上,生产增势依然较强。从统计数据来看,随着市场需求旺季来临,生产明显加快。
另据海关统计显示,1月—2月份,我国钢材出口560万吨,仅比去年同期增长4.2%。分月来看,呈回落趋势。1月份,出口钢材31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8.2%;2月份,回落到248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与出口的疲软形成对比,进口有所上升。1月—2月份,我国钢材进口26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0%。
前两个月累计净出口钢材294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市场价格上涨
今年前两个月,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涨势不改,钢厂普遍上调出厂价格,加之春节过后,工厂开工率上升,建筑工程陆续施工,市场需求旺季即将来临,后市预期普遍看好,市场价格整体走势上涨。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市场监测,1月—2月,全国钢材市场平均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9.3%,比年初上涨2.6%。从走势上看,1月份比去年12月上涨1.7%,2月份比1月份上涨3.1%。
3月中旬,国内钢材市场价格总体出现了一波上涨行情,但最近市场价格上涨的势头有所减弱,主要品种的价格普遍下跌,市场再次出现了弱势调整态势。最近一周,国内的建筑钢材、冷热板、中厚板、各类型钢的价格继续整体震荡回落,跌幅大都在100元/吨左右,有的跌幅达到150元/吨以上。
对最近市场价格波动,分析人士认为,前一时期,钢厂出厂价格上调幅度过大、过快、过猛,而且是持续上涨,在没有下游终端有效需求明显释放的情况下,一味地大幅上涨出厂价格,带动现货市场跟涨,进而刺激钢厂产能释放、产量增加,使虚涨、空涨的泡沫成分增多,钢价出现回调,是向合理价位回归,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近期价格上行面临压力
从近期来看,钢材市场价格上行仍面临压力。一是终端需求没有明显释放。目前,下游终端用户观望心态较浓,买涨不买跌,采购愿意不强,一些终端用户即便采购,也是按需少量进货,其采购量有限,遏制钢价震荡下跌的动力不足。
二是产量增长加快,库存压力沉重。目前钢材产量在大幅增加,而市场终端有效需求却没有明显释放,库存明显上升。据有关机构统计,我国29个重点城市四种主要钢材品种库存达2000多万吨,现有库存突破去年3月5日峰值,再创历史新高。
三是中间贸易商流动资金趋于紧张。随着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金融机构贷款规模不断收缩。据悉,目前银行方面对连保、押保等贷款方式,都已停止给予放贷,一些中小型钢贸企业已经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既便一批大型钢贸企业,其从银行的贷款额也明显减少,有的减少了30%-50%。目前不少中间贸易商面临资金紧缺状况,加之价格走势震荡,这使得其组织钢材资源时更为谨慎,中端需求沉闷。
后市预期看好
上述因素叠加,从总体来看,短期内国内钢材市场价格仍将维持震荡。但3月份以后,市场支撑因素逐渐增多,预计价格将企稳回升。
一是市场需求旺季来临,终端需求即将放大。建筑工程进入春季施工旺季,1月—2月,我国城填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5.2%,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同比增长39.0%,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27.9%,均明显超过了2010年底的增幅。家电、汽车等行业产量继续增加,市场终端需求即将放大。
二是钢铁生产成本支撑作用进一步突出。从目前来看,今年国内外市场原油、铁矿石等资源、能源性产品价格继续看涨。特别是原油,受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影响,价格上涨势头突出,已冲上100美元/桶。有专家预测,如果局势不能很快恢复稳定,价格或将再次冲高,达到150美元/桶,甚至更高。这将引发更大范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扬。最近钢坯、废钢、铁矿石价格保持坚挺上扬。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18日,上海地区20MnSi钢坯价格为4450元/吨;江苏地区废钢价格为3600元/吨;山西地区焦炭价格为1950元/吨;唐山地区66%品味干基铁矿石价格为1340元/吨。
三是出口面临利好。今年3月份日本发生的特大地震,使得其国内产量下降,同时灾后重建又带来需求增加,这为我国增加出口创造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