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称,今后一段时间用电形势十分紧张,保障居民生活用电,限制高耗能企业用电。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昨日表示,对于擅自拉限居民用电的地方,将予以处罚。发改委称,当前出现煤电油运紧张形势一部分是由一些地区经济增速偏快影响造成,但只要控制住不正常的用电需求,就可以满足居民的用电需求。
部分地区经济增速偏快
今年初,浙江、重庆等地就爆发了淡季电荒。煤价高涨、缺煤停机、电网建设滞后、需求过快等因素共同导演了此次“电荒”。6月1日,发改委上调了15个省市的上网和销售电价,以缓解发电厂亏损,并明确提出各地要取消对高耗能用电的优惠政策。
发改委表示,当前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形势趋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一些地方经济增速偏快,特别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因素,也有煤炭进口下滑、来水偏枯等原因。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有28个省份公布的GDP增速达到两位数。17个省份的用电量增速超过全国12.4%的平均水平,14个省份增速超过14%。此外,一些高耗能行业过度发展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今年前4月,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增速高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消费增速。
限制高耗能企业用电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30多亿的煤炭产量和9.6亿千瓦的发电装机容量。如果单从供应能力来看,今年不应该出现供应紧张。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更值得关注的是能源需求是否合理,以及我们的发展方式是否可持续。
“如果说一个地区经济增速为8%或9%,出现电力供应紧张还说得过去的话,那么经济增速达到了13%或者14%就不能认为是电力供应紧张。能源需求的增长不能无节制,因为经济增速过快导致的能源供应紧张,能源供应不该保也不能保。”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今后一段时间的用电形势十分紧张,但对于居民生活,医院、学校、农业生产等用电需求必须保障,对高耗能企业和行业要限制用电,而对于擅自拉限居民用电的地方将予以处罚。
根据历年的数据测算,我国生活用电占11%左右,今年约12.9%,因此,只要控制不正常用电需求,就能满足居民用电需求。
“电荒”主要成因
部分地区经济增速偏快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28个省份GDP增速达到两位数。17个省份的用电量增速超过全国12.4%的平均水平。
高耗能行业“抬头”
一些高耗能行业过度发展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电网建设滞后
东部缺电,西部、东北部电力富余,但由于电网建设滞后,导致有电送不出。
煤电价格矛盾
发电企业亏损,火电装机投资的积极性下降,导致装机跟不上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
昨日,海运煤炭网披露(发改委授权发布),本周环渤海地区港口平仓的发热量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为837元/吨,较上期上涨5元/吨,涨幅0.6%。这也是该指数连续11周上涨。
6月1日,发改委上调15省市上网电价。有分析人士担心,电价上调可能会带动煤价持续上涨。
上调电价的同时,发改委也表示,将在全国展开重点电煤合同价格大检查,保证电煤合同价格不上涨。重点电煤合同价是上一年底发电企业与煤炭企业达成的大宗用煤合同价,比一般的市场价格要低。电厂通过重点电煤合同保障一部分用煤需求,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市场采购电煤。环渤海动力煤指数是市场煤价格指数。
中信证券分析师认为,4月后,国内煤价再次攀升,涨幅约30-40元每吨,相当于吞噬0.01元每千瓦时的电价上涨,因此调价虽然缓解了部分省份的火电亏损幅度,但在目前煤价下火电亏损省份将达12-13个。缓解火电亏损,根本上要推进合理的价格传导机制,并控制煤价过快上涨。
■ 应对
河南停止电力外送
记者从河南省电力公司了解到,今年夏天河南省最大供电缺口将近500万千瓦,总的缺电量占全国的近六分之一。为缓解今夏严峻供电形势,河南省将对部分客户进行错峰避峰限电,同时停止电力外送。
据河南省电力公司党组书记胡玉海介绍,根据预测,今年迎峰度夏期间的电力供应是河南省2003年以来电力供需形势最为紧张的一年,保障夏季有序用电的任务异常艰巨。
据了解,河南省近期将出台调控措施,给予发电、汽运等企业一定补贴。河南省电力公司还将做好电力外购和停止外送等工作。在用电高峰期将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施错峰避峰限电措施。
■ 前景
今冬用电缺口预计2800万千瓦
据国家电网公司的预测,今年冬季(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国家电网经营范围内用电缺口将达到2800万千瓦,京津唐、山东、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和重庆等9个地区电力供应紧张。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白建华预计,今年冬季用电需求1.02万亿千瓦时,同比上涨11.5%。京津唐等9地区供电形势紧张,其中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用电缺口达400万千瓦、1100千瓦、1300万千瓦。
本网视点:前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电荒”,从我们的调查来看,似乎各地生产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不过,有些企业的涨价愿望是达到的。最近,无论是发改委还是中电联,都是高频率地在媒体上表态,说未来缺电将更加严重,不知道这是否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某些企业再次涨价的愿望和动能。也许真正的“电荒”还没有到来,有些企业就因为媒体宣传的“电荒”再次涨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