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整合文化资源
着力塑造唐山外宣品牌形象
文化资源是塑造城市外宣品牌形象的基础,整合利用文化资源能够有效提升对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改革发展营造旺盛的人气环境。针对“全力整合文化资源,着力塑造唐山外宣品牌形象”这一市社科联2011年度立项课题,我们开展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工作,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形成了专题研究报告,以期为推动全市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借鉴。
一、唐山市文化资源整合利用情况
唐山,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涵盖唐山近现代工业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戏曲文化、地震文化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唐山丰厚的外宣品牌资源。近年来,唐山立足全市文化资源,坚持项目牵动、社会推动、引进带动、活动拉动,从文化设施硬件建设、举办重大节庆活动、打造文化艺术精品等方面,全力塑造唐山外宣品牌形象。
(一)以开滦煤矿文化、陶瓷文化为代表,着力打造唐山工业文化品牌
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北方瓷都”,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煤井、第一条标准轨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有在全国叫得响的煤文化、陶瓷文化、钢铁文化、铁路文化以及盐文化等,共同构成了唐山宝贵的工业文化资源,其中开滦煤矿文化和陶瓷文化当属唐山工业文化的代表。近年来,唐山市委、市政府凭借丰厚的矿业文化资源和陶瓷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唐山工业文化品牌。2005年8月,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建设项目获国土资源部批准,2007年10月开工建设。一期工程——“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项目,形成了主题博物馆、典型遗址保护开发、公共休憩空间、文化创意园四种工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开发模式,成为大众阅读中国煤炭文化的“实物读本”。二期工程着力打造“老唐山风情小镇”,进行矿业文化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将复原古色古香的广东会馆、老广东街、老开滦酒店、市井风俗的窑神庙等,重现老唐山的西洋风韵、南土熏风,必将成为中国北方工业文化休闲游的绝佳去处。同时,唐山立足全市近百家的陶瓷企业资源优势,自1998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4届中国陶瓷博览会,全面展示了“北方瓷都”的风采和实力,进一步弘扬了陶瓷文化,促进了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成为唐山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唐山对外形象的靓丽窗口。
(二)以电影《唐山大地震》为代表,着力打造唐山地震文化品牌
地震,既是唐山的伤疤,也是唐山的重要名片。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举世震惊。在给唐山留下震害创伤的痛苦记忆的同时,也给唐山留下了罕世的地震遗址遗迹等宝贵的地震文化资源。三十多年来,英雄的唐山人民以“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铸就了新唐山的崛起之魂。为深入挖掘和发展唐山地震文化资源,相继修建了唐山抗震纪念碑及其广场、唐山抗震纪念馆、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唐山地震博物馆,不仅为唐山人凭吊罹难同胞、缅怀抗震英烈提供了庄严场所,也成为地震科普知识的研究之地,使地震文化逐渐成为唐山一张特殊的城市名片。同时,精心打造弘扬唐山人民抗震精神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特别是近几年推出的《唐山大地震》、《唐山绝恋》等影视剧,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成为唐山在世人面前的一次华丽亮相,使国内外亿万观众目光从电影反映的灾难本身,更多转向了对唐山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及“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新唐山人文精神的了解,进一步放大了地震文化品牌效应,成功提升了唐山在国内外关注度、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以革命先驱李大钊为代表,着力打造唐山红色革命文化品牌
红色革命文化即是革命传统文化,唐山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历史,李大钊纪念馆、李大钊故居、冀东烈士陵园、潘家峪惨案纪念馆、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喜峰口抗战遗址、冀东人民抗日暴动纪念碑等共同构建了唐山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在唐山历史上,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最有影响、有作为的代表人物,为唐山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政治资源。近年来,唐山紧紧抓住李大钊纪念馆被纳入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景区、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契机,充分挖掘全市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紧紧依托李大钊纪念馆、李大钊故居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全市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红色基地巡学、巡访活动,参与人数达40余万人次,进一步扩大了红色革命文化的社会影响。紧紧抓住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契机,先后成功承办了省委、省政府在乐亭县举行的李大钊生平事迹陈展启新仪式、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红色足迹”大型纪行式采访报道活动启动仪式、“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座谈会等大型活动,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影响范围。同时,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精品,相继推出了电视连续剧《铁肩担道义》、大型政论体话剧《寻找李大钊》、电视文献专题片《铁肩》、学术专著《李大钊研读》、《纪念李大钊》等,特别是电视连续剧《铁肩担道义》去年9月在央视第八频道公映和话剧《寻找李大钊》今年7月在各地上演后,在全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四)以“冀东文艺三枝花”为代表,着力打造唐山地方戏曲文化品牌
唐山,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文化,享誉中外的“冀东文艺三枝花”——唐山皮影、评剧、乐亭大鼓和唐剧都诞生在这里。2006年以来,唐山皮影、乐亭大鼓、评剧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进一步扩大唐山地方戏曲文化品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近些年来,唐山深入挖掘地方戏曲文化资源,依托举办艺术节、艺术展演及参加国内外戏曲艺术大奖等形式,进一步叫响唐山地方戏曲文化品牌。自2000年以来,唐山以继承、发展、弘扬评剧艺术为宗旨,连续举办了7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促进艺术交流,推进评剧艺术的发展。2009年滦南、乐亭先后举办唐山首届“弘艺艺术杯”乐亭大鼓展演、“首届乐亭皮影雕刻展”。2009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乐亭皮影造型艺术》、《乐亭大鼓》两部民间艺术专著,随书发行的“乐亭皮影”、“鼓声新韵”两部专题片在央视播出引起强烈反响,并分获第六届全国电视戏曲“兰花杯”奖、第十届全国电视文艺“百家奖”。同时,立足乐亭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皮影之乡”、“中国曲艺之乡”和滦南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评剧之乡、乐亭大鼓之乡等众多优势,唐山致力于打造地方戏曲精品,先后有皮影舞蹈《俏夕阳》,乐亭大鼓《小两口分家》、《丁香情》、《嫦娥望长空》,舞蹈《捶布谣》,电视专题片《乐亭皮影》等屡次荣获全国大奖,进一步扩大了唐山地方戏曲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五)以唐人文化园、“老呔商帮”为代表,着力打造唐山历史文化品牌
唐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大城山古称“唐山”,是唐山市的发源地,其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始建于唐朝的兴国寺、姜将军墓和神庆庙等遗迹,无不印证着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2010年初,唐山市将“全面推进大城山周边区域开发、深入挖掘展现唐山历史文脉的文化根源、高品位建设唐人文化园”项目列入全年十大工程。以大城山公园为核心,将周边的启新水泥厂、近代工业博物馆、唐陶厂、城市展览馆等既有资源进行改造、串联、整合,形成集文化地标、旅游目的地、主题地产、会展经济等于一体的城市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展现唐山历史文化的新亮点。同时,冀商“老呔帮”创造的“东北三个省,无商不乐亭”的辉煌年百商史,也是唐山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从最早的大车店、贸易货栈到后来的商号、钱庄,直到近代工厂的创办,东北近代工商业肇兴的每一步都闪现着“老呔商帮”的身影,曾以“京东刘家”的“益发银行”为蓝本奠立了中国金融业的雏形。为深入挖掘、整理“呔商”文化,2009年2月,乐亭县组织启动了“老呔帮”百年商史系列文化研究工程,2011年初《呔商之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记述了清中期以来乐亭人在东北经商取得辉煌业绩,复活了“东北三个省、无商不乐亭”的传奇,是对冀商地域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的一个典范,填补了河北省冀商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2011年10月9日,由中央电视台、唐山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与乐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呔商之路》开机,将进一步增进唐山历史文化的厚度,进一步扩大“呔商”历史文化的社会影响。
(六)以清东陵、唐山国际旅游岛为代表,着力打造唐山旅游文化品牌
唐山的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以清东陵、景忠山、五虎山、万佛园为代表的皇家文化产品,以青山关古堡、白羊峪大理石长城、水下长城、长城古砖窑为代表的长城文化,以唐山国际旅游岛(菩提岛、月坨岛、祥云岛)为代表的滨海休闲文化,以南湖、曹妃甸为代表的生态城市文化,以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长期沿袭下来的礼节、风尚、习俗、节庆、传统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等。在推进资源性城市转型、实现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唐山市不断加大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初步形成了北部长城观光度假旅游带、中部城市文化体验旅游带、南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带三大主体功能区和市区、乐亭、遵化、迁安、迁西、曹妃甸(唐海)六大旅游产业集聚区。其中,唐山市区以文化为主题,努力做强南湖生态公园、地震遗址公园、影视基地、运动休闲、文化创意、大众演艺等城市休闲、文化会展项目,开滦国家矿山公园老唐山风情小镇、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为代表的工业旅游品牌,以及以红楼文化为主旨的“红楼寻梦”旅游项目。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指挥部与乐亭依托菩提岛、月坨岛、祥云岛,着力打造红、蓝、绿三色旅游。遵化以清东陵和“皇家御汤泉”为代表,建设历史文化观光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皇家文化休闲旅游产品集聚区。迁安以夜文化为重点,重点谋划夜间演艺、长城夜游等项目,形成内容丰富、规模完整的夜间娱乐消费市场。迁西利用滦河古道、水体、山体、长城等资源,形成以大型户外运动休闲区为特色的全新旅游业态。曹妃甸新区、唐海县突出生态休闲特色,建设面向高端市场的会议、休闲、娱乐和水上运动旅游产品及湿地度假区。
二、唐山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课题调研过程中,我们在充分肯定唐山在整合利用文化资源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和清醒地看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综合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整合文化资源的意识不强,整合利用范围需进一步扩大。文化资源整合不是简单的拆分与叠加,而是在同一价值观基础上的优势重组,因而应通过资源的集聚化、规模化整合,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和整体品质的提升。当前,由于主观上尚没有突破传统资源观的框囿,整合文化资源的意识还不够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具有稳定性、传承性和持久性的特征,没能从根本上提升一个城市的发展品质、发展品位和发展形象;没有充分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整合宣传文化资源为手段提升城市对外形象,越来越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和竞争优势。同时,文化资源整合范围还不够广,渠道还不够多,局限于系统内、行业内、区域内,直接影响了外宣品牌形象的塑造。
(二)整合文化资源的机制不健全,整合利用方式需进一步优化。资源的优化整合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机制环境作保障,这是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关键。从调研情况看,唐山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但缺乏明确的分工协调机制,存在多头管辖、统筹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平衡等现象,直接影响了全市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包装与推介,没有真正形成代表唐山文化特质和文化内涵的区域文化的体系,至今在全国叫得响的外宣品牌除了电影《唐山大地震》、舞蹈《俏夕阳》以外并不多见,还缺少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外宣主题“文化符号”(城市主名片),唐山历史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皇家文化、红学文化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唐山皮影、评剧、乐亭大鼓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大众演艺等需要着重打造的文化品牌还未形成广泛共识,旅游文化等以市场为纽带的资源整合开发还不够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唐山外宣品牌形象的全面塑造。
(三)整合文化资源的力度不够,整合利用步伐需进一步加快。近年来,唐山外宣传文化系统围绕大局、服务大局、融入大局,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资源整合的力度还不够大,步伐还不够快。比如,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的新闻信息资源依然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整合,没有将新闻信息资源、环境资源、媒介资源、受众资源等形成有机的一体化,没有构成整体宣传唐山、推介唐山的集团优势和规模优势。“大宣传”、“大文化”的视野和观念还没有真正有效规范运作,文化产业发展尚未形成浓烈气候,文化市场管理还不够规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奋发向上、大有作为、实现唐山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目标还不适应,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内涵还不相称,与快速有效整合利用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与对外形象的新实践还有一定差距。
(四)整合文化资源的深度不够,整合利用内容需进一步挖掘。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唐山皮影、评剧、乐亭大鼓等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诸多问题,优秀现代剧目短缺,尤其在全国打得响、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不多,而且地方戏曲文化队伍人员老化,专业艺术人才后继乏人,大众文化消费水平不高等等,都急需政府加大投入加以扶植。
三、加强宣传文化资源整合、不断提升唐山外宣品牌形象的对策及建议
整合宣传文化资源,是提升唐山外宣品牌形象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立足全市文化资源,加强宣传文化资源的宏观调控,认真梳理唐山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的脉络,制订唐山文化资源整合规划,深入挖掘代表唐山城市形象的文化品牌内涵,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整合步伐,着力打造在全市有特色、全省有影响、全国有声誉的外宣品牌形象。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梳理出唐山文化血脉,明确代表唐山整体形象的“文化符号”。展示唐山的文化魅力、文化优势、文化形象,必须梳理出唐山文化的血脉,不以余力地整合并打造出代表唐山整体形象的“文化符号”(城市文化主名片)。2009年2月,唐山十大名片(新唐山人文精神、曹妃甸、评剧、李大钊、开滦矿务局、唐山抗震纪念碑、南湖生态城、“和谐号”CRH3动车组、京东板栗、清东陵)诞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没有一张最具城市文化个性、最能代表唐山整体形象的,这是全力打造唐山外宣品牌的一个空白点和漏点。从唐山发展的实际看,如果说唐山是一个震后恢复重建的城市,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一座现代化城市重新崛起,创造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奇迹的话,那么,在深入推进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建设中努力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则理应称为第二次“凤凰涅槃”。因此,建议2008年7月推出的“唐山:一座凤凰涅槃的生态城市”为唐山整体外宣品牌形象“文化符号”(城市主名片),这一“文化符号”诠释了唐山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新形象,向世人诉说着唐山的过去与未来,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城市个性,也符合唐山未来科学发展的定位,同时,经过前期的广泛宣传,已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唐山人民的共同追求。
(二)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努力繁荣唐山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打造文化品牌的基础。各级政府要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与部门主体作用相结合,建立协调统一的领导机制,将唐山地方戏曲文化的保护工作列为文化发展重要议程,加大保护经费投入,注重调动原产地和传承地两个积极性,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力量,形成唐山地方戏曲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的合力。要坚持集中抢救与永续保护相结合,成立唐山地方戏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大力实施唐山地方戏曲文化的普查、抢救工作。要坚持传统继承与推陈出新相结合,积极实施名家精品工程,打破传统地域和门户限制,广泛吸纳市内外优秀人才,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并通过文化旅游、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积极开展唐山地方戏曲文化普及教学,使唐山地方戏曲文化后继有人。
(三)体现唐山文化特色,加快唐山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体现,是打造文化品牌的有力支撑。要通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和大集团发展战略,围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谋划文化产业项目,培植亮点、打造品牌。要加速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振兴,继续做好“六篇文章”打造文化名城,即做好传承文章,在突出特色中彰显文化品格;做好提升文章,在打造精品中树立文化品牌;做好融合文章,在全面发展中做强文化实力;做好普及文章,在全民参与中提高文化素养;做好改革文章,在体制创新中激发文化活力;做好开放文章,在交流中增强文化影响力。比如:立足推进开滦煤矿、唐钢、曹妃甸工业区等第二产业发展来谋划,以更高的定位深入挖掘开发唐山工业文化旅游资源,借鉴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开发经验,依托陶瓷企业,开发建立唐山陶瓷文化创意园,分成艺术展览区和工业生活体验区,每个环节都体现出文化。同时,以曹妃甸工业区为龙头,开发现代工业参观专线旅游,实现工业和旅游业互动发展。比如,充分利用丰富的地震文化资源,以更新的举措创建地震科普基地、地震研究中心、地震体验馆,让人们在切身体验中学会地震中的自救与防护知识,进一步丰富地震科普手段。同时,也可以地震研究成果为依托,进一步拓展延伸先进的建筑防震技术和建筑材料,使地震文化开发延伸到工业、商业等不同领域,形成完整的地震文化产业链。再如,立足唐山旅游文化资源,以更宽的视野谋划确定唐山文化旅游整体的品牌定位、文化含量、宣传形式及内容等,确立旅游文化主线,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强化旅游文化包装,通过历史史实、文化内涵、地域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和整理,制订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此旅游开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把旅游业尽快做大做好,形成唐山的文化旅游品牌。
总之,在打造现有文化品牌基础上,要进一步找准唐山外宣品牌形象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充分整合文化资源来传达唐山独特的文化形象,大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为唐山改革发展营造了旺盛人气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唐山文化软实力,推动唐山文化大繁荣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