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战屡败,或者说屡败屡战。中国钢铁行业在与铁矿石国际大矿商的谈判中屡屡失败。中钢协原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近日在今年第一次行业信息发布会上宣布暂停铁矿石谈判:“现在,三大矿山倚仗自己的垄断地位,已根本不与钢铁企业谈判价格,而是自己单方面定下了价格通知钢企执行,这让钢企非常被动。”这意味着什么?继去年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土崩瓦解之后,“价格谈判时代”也终结了?
退无可退,只能“暂停”
业内人士都知道,谈判早已名存实亡。
尽管去年年底,罗冰生透露,分手近一年之后钢企和三大矿山重新回到了谈判桌前;但是,行业分析师曾节胜昨天向记者分析,由于供需双方不对等的地位,中国钢铁企业根本没有话语权,谈判徒具形式,而双方谈的,其实只是采用哪种指数定价、铁矿石品位折算之类的非原则性问题。
回顾近年来中国参与铁矿石谈判的经历,记忆大多痛苦。2004年,上海宝钢代表中国开始参与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中钢协也一直参与其中;2005年的谈判结果引起各方关注: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71.5%;而后年年涨价,钢企在谈判中节节败退,除2009年因为发生金融危机而降价,其余年份均以矿价大涨告终。
2010年,延续20余年的“长协价”终止,中钢协虽然一度强硬宣称“谈判并未终止”,但事实无情,更有利于国际大矿商的“一季度一定价”很快大行其道。残酷的数据显示,2010年必和必拓、力拓两大矿业巨头的净利润总和高达2082亿元,而中国77家大中型钢企的利润总和只有881.38亿元矿山暴利,钢企微利。尽管愤懑,却很无奈。当对方凭借垄断地位继续步步紧逼,提出2011年月度定价、现货价甚至指数定价时,中钢协以“暂停谈判”作为回应。其实也就是空吼一声发泄怒气,因为谈判名存实亡,“暂停”又能吓谁?
战略储备,未必管用
败局已定,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中钢协不得不承认:找不到“一劳永逸根治铁矿石综合征的灵丹妙药”,要治这个“病”,得像开方子抓中药,配伍各种药草。最新看中的一种“药草”,是仿效原油实行国家战略储备,以此对抗国际铁矿石市场上的价格操控。
中钢协表示,铁矿石也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国家储备非常必要,建议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此事,研究并制定铁矿石国家战略储备的方针、政策、制度与运行管理体制。据说这个设想准备写入即将出台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建议》中。曾节胜表示赞同这种做法,提议先在码头建堆场,储备铁矿石。
但这会不会是病急乱投医呢?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钢铁分析师赫荣亮认为,与原油不同,铁矿石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一次性资源。目前发达国家多用废钢炼钢,其中美国利用废钢炼钢的比例高达60%。而据记者了解,早在2006年宝钢就尝试收集高炉炼铁过程中产生的残渣,代替铁矿石作为炼铁原料。另外,赫荣亮表示担心,铁矿石储备库建设和由此带来的铁矿石运输耗资巨大,不具备经济性。再从市场角度看,若我们实施铁矿石储备,很可能成为铁矿石市场炒作一个新的重要因素,使得以储备平抑铁矿石价格上涨的设想难以奏效,甚至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
“拐点”未现,还需苦斗
那么,现在中国钢铁行业苦苦承受着的成本重压,还要承受多久?“当2-3年后铁矿石供求关系发生逆转,中国钢厂对海外铁矿石的依存度降低,中国钢厂与三大矿山有可能重新回到谈判桌前。”罗冰生这样说。
但这可能是一个过于乐观的愿景。铁矿石“拐点论”几年前就提出了,当时预期的时间节点是2009、2010年,如今推后到了2014、2015年,但预期的“拐点”真的在2015年等着我们吗?
为了摆脱严重被动局面,诸如“加大海外权益矿投资”、“制定铁矿石进口标准”、“加大自产矿供给”等建议,中钢协已经提了N次。但从实际效果看,到海外投资矿山,并非短期能够成就;以整顿进口商、形成联合抵制阵线来抗衡国际大矿商的计划,也告失败;而国内铁矿依然产量低、品位低。也许今后,国内钢铁行业要促成更高的集中度,以积累新的谈判筹码。
曾节胜指出,铁矿石指数定价并非一无是处,从发展趋势看,它倒是具有可持续性。纵观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除铁矿石与煤炭之外,其余大宗商品都有很强的金融属性。实行指数定价后,铁矿石市场价格可望变得相对公开、透明,协议价格与现货价格差距会比以往小得多,这样,投机活动将大大减少,而且市场的公平性明显改善,供需双方的矿石交易过程简化,交易成本缩减。
铁矿石“价格谈判时代”终结,是一个令人感伤的事实。中国钢铁行业仍需苦熬和苦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