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6年,中国再度出现季度逆差。海关总署4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一季度实现贸易逆差10.2亿美元。
外贸系统人士将这一小额逆差归因为两点: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原油、铁矿石等中国主要进口商品进口额出现明显增长;国内长期以来的“奖出限入”外贸思路已出现根本性调整,扩进口、减顺差是当前外贸政策的着力点。
大部分受访人士虽然认为小额逆差的格局可能还会在二季度持续,但预期全年出现贸易逆差的可能性并不大,全年的贸易顺差有望控制在1000亿美元以下。
而10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规模一直被外贸系统作为衡量贸易基本平衡的关键评价指标。
小额逆差面前,以纺织服装为代表的商品出口退税率是否要下调的争议预计将暂时搁置。
消息人士4月11日透露,当前高层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思路是:有保有压,总量不变。“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产业的出口退税将被削减,减下来部分将用于支持低碳、高新技术以及劳动密集型等三类产品的出口。
一般贸易逆差扩大三倍
季度逆差的出现并不令市场意外,商务部部长陈德铭3月20日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已提示了这一可能性。
一季度这10.2亿美元的小额逆差,主要来自2月份的逆差贡献,2月份中国贸易逆差为73亿美元,当时正值农历新年。
“季节性因素不可忽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说,2月正值国内消费的旺季,而出口工厂大多因春节停产,出少进多的情况下形成了贸易逆差,数据部分因为春节而失真。
上一次的季度贸易逆差也是出现在2004年一季度,当时的逆差除了春节因素,也部分缘于统计方面的技术调整,以及当时退税政策调整预期导致的企业提前出货后连续数月的出口暂时性放缓。大宗商品牛市背景下,以美元计价的商品进口额飙升也是一季度逆差的成因之一。
咨询公司IHS Global Insight在分析中国这一轮逆差成因时提示,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伴随国内企业在全球大宗商品牛市期间加速囤货,导致中国大宗商品进口飙升。这体现为一般贸易逆差扩大三倍。以铁矿砂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进口一般被纳入一般贸易项下统计。
本报获悉的一组分区域数据也佐证上述观点。虽然一季度中国整体的贸易数字出现逆差,但是主要的贸易省份还是出现分化,加工贸易重镇广东仍然出现了348亿美元的季度顺差,一般贸易为代表的上海出现70亿元逆差,反映央企进口情况的北京市季度贸易逆差则超过650亿美元。